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一)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全力服务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将院属单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陆续予以刊发,供社会各界学习参考。

地质灾害“微治理”的“蕉溪模式”助推浏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所)

一、案例简介

浏阳地处湘东,是全省常住人口第一、面积第二的大县,2023年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跃居全国百强第7位。然而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浏阳也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00多处,特别是受地形地貌影响,切坡建房点多面广,切坡临坡建房户达3万户,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指导下,湖南省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所(以下简称“空间所”)与浏阳市自然资源局相互协作,抢抓自然资源服务乡村振兴试点机遇,着力破解农村切坡临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难点,探索出以蕉溪镇为样本,对辖区内地形坡度较缓、边坡高度较小、近三年未发现险情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切坡建房户,实施修筑挡墙、分台阶削坡、修建截(排)水沟等以达到降险或消除隐患为目的的“微治理”试点工程,最终达到“一年降险几点,逐年消除隐患”的工作目标。通过对28个地灾隐患点和42户切坡建房户实施“微治理”试点工程,累计投入“微治理”资金860余万元,保障了98户、24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的充分肯定。

二、取得的成果

浏阳蕉溪镇地处蕉溪岭之西,境内山水辉映,风光旖旎。然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下,也隐藏着可怕的地质灾害隐患。蕉溪镇地形地貌多变,多山地丘陵,大多数房屋依山而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地质灾害易发。2023年,蕉溪镇在全域铺开“微治理”工程,通过镇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资金“大投资”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理效果,逐渐探索形成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精准施策、源头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蕉溪“微治理”模式,主要成果如下:

(一)双管双控,精准风险分类。省空间所按照“分级管控、分类处置、分步实施”思路,在以往开展农村切坡建房风险排查的基础上,耗时3个月,会同镇村干部、自然资源所专干对全镇6个村、6000余户村民建房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排查,并以村为单位将地质灾害风险住户从高到低划分为三类(精准划分高风险住户75户、中风险住户100户、低风险住户161户),并逐一编制“微治理”方案,逐一登记造册,严格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管双控。


蕉溪镇金山片实施微治理

(二)共治共管,高效隐患治理。农村临坡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因规模较小,难以申报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同时又因只有个别村民是受益主体,村民特别是山林地权属人支持意愿不强。为此,省空间所与浏阳市自然资源局积极指导蕉溪镇人民政府开拓思路、创新实践,探索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质灾害“微治理”的蕉溪模式。一是党建引领聚共识。依托党员冬春训、主题党日等活动,在全镇6个村全面开展“屋场夜话”,配合以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契机,对切坡建房高风险住户和涉及的山主开展“敲门行动”,全方位分析“微治理”利弊,明晰山岭权属,打消山主顾虑,凝聚了群众支持“微治理”的思想共识。二是治理资金多元化。按照房屋权责(使用)人40%、村组20%、镇以奖代补20%、向上争取20%,积极筹措“微治理”工程资金,由过去单纯靠政府投入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村民、村组和政府共同投入的“多方共治”,实现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多元化资金投入。三是科学施策微治理。根据地形坡度、边坡高度、隐患险情,科学编制“一户一策”,采取修筑挡墙、分台阶削坡、修建截(排)水沟等“微治理”措施,以小工程消除或降低切坡房屋的安全隐患,并有效改善房屋采光和坡面排水等问题。


蕉溪镇金山片实施微治理

(三)常态长效,严格综合防治。考虑蕉溪镇切坡建房户点多面广,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治理消除,省空间所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防灾与减灾并重,不断提升农村住宅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一是风险管控。充分利用1:1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成果,因地制宜制定避险转移应急预案,面对不同预警级别,严格按照“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机制,全面落实分类转、精准转,做到高风险住户看“黄”即转,中风险及以上住户见“橙”立转,风险住户遇“红”全转,风险住户外的住户视情况转移,实现全部精准转移避险,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二是源头管控。加强新增村民建房审批,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建房。特别是在村民选址建房时,指导避开地质灾害高、中风险区,尽量避免临坡切坡建房,并将宅基地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纳入必不可少事项之一。经评估不宜切坡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要求重新选址。

三、产生的效益

(一)创新模式,提升地灾防治水平。此次蕉溪“微治理”试点工作主要解决日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两个矛盾。一是群众诉求多,政府财力有限;二是传统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模式耗时较长程序繁琐,老百姓期待快捷高效消除隐患。针对这两个矛盾,蕉溪镇选择创新共治模式,坚持“谁受益谁治理”,充分发动群众,引导住户自主进行工程治理。在这种模式下,镇村多方联动共建,按“微治理”方案减轻或消除隐患,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实现“基层自发、群防群治”,形成了全民共治共管的新常态。

(二)多元化投入,社会效益显著。资金方面采取多元筹资的方式,按照房屋权责(使用)人筹资40%、村组筹资20%、镇以奖代补20%、向上争取20%的比例,构成“微治理”工程资金,以少量财政资金的“种子”作用,撬动多元化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初步估算,28个地灾隐患点和42户切坡建房户实施的工程治理,按照传统治理模式,起码需要配套资金4000多万元,但通过“微治理”模式只需要860余万元,实现了快速治理、降本增效,不仅消除或降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进一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轻装上阵、高质量发展。

(文图/李干龙  省空间所高级工程师   编辑/司秀梅)

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一)

33348169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