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三)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全力服务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将院属单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陆续予以刊发,供社会各界学习参考。

打造生态保护修复样板   让“世界锑都”化身“生态游园”

(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

一、案例简介

202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院的支持指导下,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承担并实施了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冷水江市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该工程列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属《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2018-2020年)》,是其中的锡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第四标段),总投资额8298.98万元(中标价),红线范围总面积1441.7亩,位于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采矿、选矿、冶炼核心区,主要对矿区100多年矿产开发造成的废石堆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以及坡体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石漠化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修复。

资源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发掘锡矿山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禀赋,探索出“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科普”的创新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林地1300亩,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修复示范区,让锡矿山从“世界锑都”化身为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生态游园”,真正实现了“经济账”和“生态账”两手抓。

南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实景效果

北区云斜煌斑岩脉科普平台生态修复实景效果

二、取得的成果

锡矿山具有“世界锑都”之称,是一座地质遗迹众多、矿业要素齐全、工矿及革命遗址丰富的大型综合性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双遗博物馆”。资源所结合锡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特点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创新生态修复模式。资源所糅合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内容,采取“五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景则景、宜建则建)、三化(生态化、景观化、社会化)、多元化利用“施工便道、景观道路、养护道路、防火隔离带四合一,蓄水与景观水系合一,复绿与生态景观、地质遗迹保护与科普开发并重设计”理念,按“两区(南区、北区)、三带(世界锑都文化揽胜带、蓄水景观溪谷观光带、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带)”进行总体布局,创新采用了“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科普”的生态修复模式。

北区千洞崖生态修复实景效果

“X节理”科普平台及科普解说牌

云斜煌斑岩脉科普平台及科普解说牌

(二)攻克生态修复难点。针对修复区范围大、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多样、地质遗迹丰富等多重修复难点,资源所针对性地设计修复方案,采用突破传统的林地恢复技术,打造出了“万马奔腾”“龙盘虎踞(云斜煌斑岩脉)”“仙人谷”“千洞崖”等特色鲜明的亮点工程,以及“X节理”、云斜煌斑岩脉等科普平台,使观光者在赏景的同时了解地质构造的玄妙,使研学者在学习的同时感悟绿水青山的美好。

“万马奔腾”为南区内最具特色的岩溶景观,主要由石林(或石芽)、溶沟组成,规模宏大、连绵不断的向一个方向排列。靠近冲沟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本次修复根据其形态特征及平面分布特征,因地制宜,适当清除溶沟里的土层,使其成为石林景观,变废为宝。

北区仙人谷生态修复实景效果

(三)丰富生态修复手段。资源所采用人工种植绿化工艺、挂网高次团粒喷播植被绿化工艺、藤本植物种植带绿化工艺,解决区内地形复杂、起伏变化大等问题;通过改良土壤、修复生态,引种耐旱植物,强化栽培管理,解决土壤贫瘠、肥力低的问题;在不破坏原始坡面的前提下,采用坡面点植绿化工艺,少种乔木或种植低矮乔木的方式,解决石漠化、荒漠化的问题。现在,修复区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原有石林景观得以保留,坡面水土流失问题也得以解决,昔日的石漠化、荒漠化的土地变得春暖花开香满地。

对场地内表层无土或土壤薄且相对平缓的坡面、平地以及废石堆采用覆土人工种植绿化工艺。人工种植植物考虑乡土优势混交林搭配、常绿落叶搭配和乔灌草立体搭配。

局部边坡坡度>45°且小于65°的岩质边坡或土夹石边坡采用高次团粒喷播工法对边坡进行复绿。

原有的溶蚀洼地,在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做好防渗处理,在满足蓄水功能的基础上做到生态化、景观化,在完成石漠化治理的同时,打造一条蓄水景观溪谷观光带。

三、产生的效益

(一)惠民生。一是改善基础设施。项目充分考虑当地百姓诉求,完善村道路网近5km,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村民生活便捷程度和质量。二是带动旅游业发展。项目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集工矿文化、红色旅游、地质科普为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区,成为周边的网红打卡点,使生态旅游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仅2023年五一期间,就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三是增加百姓收入。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后,随着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周边乡村提供了近1000人的就业机会,平均收益增加约2000元/年。

项目实施后的良好效果,吸引了大量当地及周边市、县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为锡矿山矿山旅游的发展建立新起点。

(二)树样板。项目实施后效果良好,受到湖南新闻联播、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潇湘晨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2021年4月,以本项目为核心的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殊荣。同年10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该项目又成功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的18个案例之一,为省内乃至全国其他同类型矿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树立了样板。

(三)优生态。项目通过采用乔+灌+草30多种植物灵活搭配,修复林地超过1300亩,有效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改良了土壤结构,项目区“脱下灰袍换绿裳”。同时,水质也得到极大改善,据监测数据表明,2021年以来冷水江锡矿山地区青丰河、涟溪河锑浓度进一步下降,铅、镉、铬、汞等11项重金属指标均稳定达标,还区内“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全新景象。

南区主入口广场处生态修复前后对比,脱下灰袍换绿裳。

(文/高  曲  编辑/司秀梅)

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三)

33434759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12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