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亲爱的父亲:
您好!见字如面!说来惭愧,这竟是女儿长大成人之后,第一次给您写信,然而“提笔情满至,眼泪欲先流”,我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抵不过对您和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在这个世界上,您和母亲永远是我最重要的人,谢谢您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和希望,让我有幸能够体验这精彩多姿的百味人生。
记得小时候,父亲您是一名普通的地质勘探队员,那个时候国家的地质勘探工作任务重、工期紧,常年都需要地质队员时刻坚守在离家几百公里以外的荒野大山钻探施工,当时通信不发达,交通也极不便利,母亲即将临盆,您却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照料和陪伴她,那时,母亲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硬是独自一人挺着大肚子上了医院,生我的时候又遇上难产,费尽心力拼了命才将我生下来,过了近一个月后,您在工地上才得知我出生的消息,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您却因此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这个事就成了您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时隔多年,每当您想起,总是会埋怨自己当时没能第一时间赶到母亲身边,而如今已为人母的我,也渐渐能够理解您当初的处境,忙着工作,便顾不上家庭,这就是每一个地质队员所要面临的选择和需要付出的代价。
小时候的我不懂事,总觉得您不够爱我,不仅缺失了我的童年,更少了少年时期对我的陪伴,在您心中,仿佛只有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长大后我才明白,父爱无言,您不是不爱我,只是因为您把对女儿深沉的爱都藏在了心底。那些年,您为了完成那些艰苦卓绝的地质找矿任务,为了湖南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那万家灯火的光和热,才宁愿舍小家而为大家。
父亲,谢谢您,是您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辛勤工作养育了我,我不知道,您当时在野外是如何风餐露宿、省吃俭用,几乎将所有的工资都寄给了家里;我不知道,您当时在工地上是如何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地守着那冰冷的钻塔,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现在回想,女儿心中亦是满满的愧疚和自责,请您原谅女儿小时候对您的那些埋怨和误解。
父亲,您对我从来没有说过那些夸夸其谈的大道理,却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态度,教育着我、感染着我,自我懂事起,您在我心中就树立了一根为人处世的标杆,我仰望着您,渴望着和您一样,做一个勤劳朴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在我印象中,您总是穿着那一身灰色的工作服,戴着红色的安全帽,也许,您这个形象在别人的眼中有些粗糙和木讷,可在我的心中,却觉得无比亲切和踏实。那时,地质队家属区的广播里,总会响起那首《勘探队员之歌》,咿呀学语的我听得多了,竟也能跟着哼唱几句,“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我们满怀无穷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宝藏”,至今,这首曲子就如儿时的摇篮曲般,深深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也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让我从此对湖南地质事业产生了无尽的好奇与向往。
记得2004年,那时我正上高中,您是钻机机长,一年到头带领着钻机队伍在云贵川那些人迹罕至的旷野大山里钻探施工,我们见面的次数比原来更少了,好不容易盼到过年,我们能一家团聚了,却也因为您的不苟言笑和久未相处的陌生,让我不敢与您亲近。只有当您和我说到地质、地层、钻孔、岩心的时候,您才会有说不完的话,眼神也会散发出自信且坚定的光芒。我清楚地记得,每次您从工地回到家,身上总会背着一个缝着补丁且破旧不堪的灰绿色地质包,上面印着的红色字样已斑驳不清。从我记事起,这个地质包就和您形影不离,您在每次接到地质工作任务需要出远门的时候,就一定会提前将那些重要的地质资料和工具,小心翼翼地装进这个地质包里,然后背着包行色匆匆地离开家,这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大半年都杳无音信。也许您不知道,每当看到您翻出地质包,我就知道您肯定又要出远门了,心里万分不舍,每次望着您远去的背影,年幼的我却只能躲在门后,偷偷地抹着眼泪。那时的我,根本无法理解,一个破旧的地质包为什么对您来说如此重要,所以在您又一次即将要离开家的时候,我便趁您不注意,偷偷地把地质包藏了起来,我以为这样,您就可以不离开我了,但其实那天您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那天因为我的自私行为让您误了车,可当时您不但没有责骂我,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个地质包原来是您当年刚进入地质队的时候,爷爷留给您的,爷爷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的一批地勘队员,那时候,国家地质行业筚路蓝缕,经济萧条急需振兴,很多人虽然连饭都吃不饱,但却为了国家工业生产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艰苦的地质找矿事业,出生于湖南汝城县一个偏远小山村的爷爷,经组织分配,辗转来到了坐落于耒阳市的湖南地质勘探队,至此,爷爷这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没有再离开过。您跟我说,爷爷当年能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那在村里可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而那个印着勘探队红色字样的地质包,就成了爷爷此生最重要的物件,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走过了无数的旷野大山,坚守了无数的钻塔工地……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爷爷走后,就把这份地质队员的职责和使命,以及那个地质包一并传承给了您,我知道,这个地质包对于您和爷爷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装载了两代地质队员呕心沥血、不懈努力、共同拼搏所积累下来的无数宝贵的地质资料。从那时起,年幼的我便在您们的熏陶下,立志长大毕业后,投身于光荣而艰巨的湖南地质事业。大学毕业后,我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地质队员,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您告诉我,当地质队员就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三光荣”精神。那一刻,我在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地质工作虽然平凡,但地质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竟是那么地庄重而深刻。
前两年,您退休了,您的一头青丝早已变成了白发,您的腰背似乎又比以前更驼了些,因为多年来长期在野外艰苦工作的原因,导致身体留下了许多的毛病,腰椎间盘突出、脑动脉硬化,还经常犯头晕和头疼,每当我看到您饱经风霜的脸和犯病时痛苦的样子,我的内心都会隐隐作痛却又深感无能为力。父亲,女儿在此叮嘱您,请您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父亲,您把一生的青春和心血,全部都献给了湖南地质事业,也许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您默默无闻地付出,但我却深深地为您感到自豪,以您为榜样,而那个伴随着您和爷爷几十年的地质包,虽然早已破旧不堪无法再用,但我却知道,那是您和爷爷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地质工作的不朽印记,它对于我,也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物件,而更像一个标志,始终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地质队员,作为一名地质队员的儿女,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传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父亲,我深深地知道,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您一样,勤劳朴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地质队员,才让湖南地质事业不断腾飞和壮大。
亲爱的父亲,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请您放心将手中的职责和使命交给我,未来的工作和成绩等您检阅!女儿在此承诺,我一定会像您和爷爷一样,将自己此生全部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我热爱和坚守的湖南地质事业,我愿做一颗小小的煤炭,燃烧自己,用有限的青春和生命在湖南地质事业中发光发热,无怨无悔!(文/朱 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