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好读书我和“北大时光”有个约定
有幸参加本期湖南省地质院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青年骨干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倍感珍惜。不论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还是漫步在燕园的课余时光里,我分分秒秒都不愿放过,用心参与、感受、倾听、探讨,仿佛看到那指月之手,将引领我踏入新的征程。
沉浸学习,领略名师风采
此次学习中汇集了6位名师,涵盖政治理论、风险防范、资本运作、新质生产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公司治理等领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
刘新立教授的《企业风险防范与内控》课程,让我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融合体系的重要性,风险防控意识应深深植根于每位员工的心中,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李全教授运用大量数据和生动案例,揭示了资本运作的战略核心与宏观预判的必要性,并向我们推荐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三本必读书目。李教授的讲课打破了我的思维框架,提升了我对大型地质项目运作的认知。
张会峰教授则以其深厚的法学和政治理论功底,引领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讲解,让我们系统地理解了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体系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
张元鹏教授的课程让我认识到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地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王新超教授指导我们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发展。郭昌盛教授对《公司法》新规的深入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企业治理方面的法律支持和指导。
打开思维,破除思想藩篱
在用友数智企业体验馆,我们深刻领略了数智化技术的魅力,感受到地质数字化建设的广阔前景和潜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动能与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领先的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省地质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地质建设工作,院党委书记谈文胜在2024年湖南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半年推进会上强调,科技创新是驱动湖南地质新质生产力培塑的核心要素,要聚焦深地探测、关键矿种成矿规律、地质大数据等应用型研究领域,加大科技攻关解卡力度,催生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地质科技创新综合体。此番讲话,结合《数字时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的“选、育、用、留”》《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课程学习,打开了我的思维,深化了我对地质科技创新与数字地质建设的理解。
数字经济在地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思维认知、人才培养、组织管理、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数字化转型让地质行业更加契合数字时代需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习之余,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拉近了彼此距离。体育竞技、诵读经典、合唱共鸣,展现了湖南地质青年团结奋进、创新求变的精神风貌。
放空身心,汲取奋进精神
“博雅塔尖栖着霞光夕照,绿波粼粼揉碎未名湖光”,北大之美,不仅在于独特的美景,更在于百廿六载岁月中铸就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一次次成为引领中国的思想灯塔。校史馆内,文物与照片交相辉映,静静讲述着北大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课余,我漫步燕园,静心感受这里角角落落、草木风情,自行车轮下的自由与轻松,食堂美食的多样滋味,自习教室的静谧时光,无不让人沉醉。夜深人静,我深思北大精神;晨光初现,则以晨跑挑战自我。听到五六十岁的路人流利的英语交流,更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与自我提升的紧迫感。
在北大的日子,充实而又自由,热烈而又沉静。最难忘的时刻是,徐军伟师兄曾经在北大培训时那从内心迸发力量的感想,我被他追求卓越的精神深深感染;当同学们一起合唱“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首《燕园情》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激昂青春的岁月,竟无语凝噎;结业仪式上,收到班委精心组织的生日祝福,又一次如阳光般温暖了我的心房......北大给我的感觉是古朴而又鲜活的,我沉浸在她的节奏里,也找到了一样鲜活的我自己。
短短的几天,北大的厚重,虽只窥其冰山一角,但北大精神的光芒已深深烙印我心。正如见过大海之辽阔、高山之巍峨,心灵的触动让人久久回味。刘凤娟副院长的深情寄语,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青年干部要志存高远,让梦想变理想;要登高望远,让知识变见识;要学深悟远,让学力变能力。”
“一周北大,一生受用”,我要用这八个字和北大时光做个约定,以成长践行承诺,为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湖南省地质院“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贡献智慧与汗水,让北大的精神之光照亮我前行之路。(文/李爱丽 编辑/姚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