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如何做到“应转尽转”
滕丽平
基于湖南省实际,开展哪些综合研究,可以大力提升地质灾害精准化预警水平,以达到科学减少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工作量,提升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率,降低基层行政资源投入,真正做到应转尽转?
一、湖南省地质灾害避险转移现状
目前,湖南省地质灾害避险转移主要依据群测群防、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当发出红色预警或群测群防人员巡查发现变形迹象,即需对危险区内群众进行避险转移。以怀化市为例,2024年汛期共经历了10轮强降雨过程,我们对每一轮强降雨过程进行复盘,发现存在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按红色预警范围进行计算,应转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数远远大于上报的转移群众数。更何况,基于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大,在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中,往往还要求提级管理,即发出橙色预警即要求立即转移受威胁群众,按此标准,应转的群众数量远远大于实际转移的群众。基础行政资源有限,强降雨过程中基础行政人员避险转移工作压力、责任巨大。
二、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不够精准精细。一是“上下一般粗”。根据要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省级应提供24小时预报产品,精准到县;市级应提供3-6小时精细化的预报预警产品,精细到乡镇;县级应提供0-2小时临灾预警,精细到村。而实际情况是,省级预报产品实现了精准到县的24小时预报产品,而大部分市、县级产品存在“上下一般粗”的问题,主要还是依据省级产品进行市、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二是方法欠合理。市、县更多依赖气象风险预警防治地质灾害,按理说,指导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应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为主,即要综合有效降雨量+易发地灾的地质因素。而现实是,省级已经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可以发布全省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指导全省地灾防治工作。但是,省级产品精度仅精准到县,精准尺度有限;且全省的大部分市州因缺乏技术加持、还不能生成真正意义上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而更多是依靠只考虑未来24小时降雨量的市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会导致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预警主要依据降雨预报数据,会造成预警面积过大、转移群众过多等问题。因为没有综合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等内因,仅依靠降雨量的大小发布预警,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这存在降雨风险面积多大,预警范围就有多大,进而造成预警面积过大、不够精准、转移群众过多等问题。二是预警主要依据降雨预报数据,没有采用有效降雨量(综合前期降雨、当日预报雨量和最大小时雨强),造成夏天短时阵雨也出现红色预警或持续性降雨本应发布红色预警而因短时雨量没达到而没有发布红色预警,进而造成本不需转移的群众却被要求转移,确实需要转移的群众却没有转移等问题。每每遇到持续性强降雨会对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要求提级管理,这背后也是因为存在预警方法欠成熟,未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能更好地服务好行政等问题。
2.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阈值设置不合理,误报率较高。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采用GNSS、裂缝计、倾角计、泥位计等专业监测设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的位移、裂缝、倾角、泥位等地表变形、环境因素指标进行自动化监测。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可以提升地质灾害“人防+技防”水平。但是,从近年来专业监测设备在我省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还是存在误报率高的问题。当然,相比刚开始的单参数预警模型,现在多参数预警模型已经大大消除了专业监测设备的误报率,但是还是存在因为阈值设置不合理造成的专业监测设备频繁误报、增大监测员的响应频次而不能很好发挥预警作用的问题。
3.地质灾害风险没有实行分类、分级管控。风险较低的隐患点、风险区参照风险等级较高管控措施的进行同级管理,造成强降雨时转移群众过多。目前,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为我们实现科学减少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工作量、真正做到应转尽转提供了更好的科研条件。我们可以从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地灾易发的微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灾易发的地貌、构造、岩性等的耦合区)入手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方面的综合研究,找到各典型区域内地灾易发的内因,总结其客观规律,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最终实现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做到真正应转尽转目标。
三、开展地质灾害避险转移综合研究的方向
1.在各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地质易发因子选取、权重分配、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等研究,以解决预警主要依靠降雨量,没有综合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易发因子选择、权重分配不科学等问题。同时,在各典型区域开展如何确定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阈值(有效降雨量)等方面的研究,以解决预警主要依据降雨预报数据,造成夏天短时阵雨也出现红色预警或持续性降雨本应发布红色预警而因短时雨量没达到而没有发布红色预警,进而造成本不需转移的群众却被要求转移,确实需要转移的群众却没有转移等问题。
目前,怀化市、郴州市、安化县等3个市县已启动地质灾害“递进式”气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该项工作完成后,将建立市、县级地质灾害“递进式”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其生成的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将综合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地质内因)和有效降雨量(综合前期降雨、当日预报雨量和最大小时雨强,外因),无论从时间、空间上将会更加精细、科学,可以为更加精准地做出应急响应决策、科学合理组织群众撤离等工作提供支持,减少避险转移工作量,降低基层行政资源投入,使地质灾害管控更科学、更经济。试点工作完成后,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
2.在各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阈值研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群测群防宏观迹象和自动化监测数据,结合滑坡崩塌位移变形量、位移变形速率及加速度和泥石流沟降雨、泥水位等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预警模型,进行“一点一阈值/模型”精准预警研究;在典型区域内查明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风险区易发性和降雨、含水率等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预警模型,进行“一坡一阈值/模型”。以解决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阈值设置不合理,造成误报率较高的问题。截止2024年底,全省在4392个隐患点(全省隐患点总数为19048处,隐患点监测设备安装覆盖率达23.1%)上安装了22210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布设了2311台符合气象标准的村级雨量站。这些基础工作为上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3.在各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管控研究,以解决风险较低的隐患点、风险区一律参照高风险管控标准进行管控,进而造成强降雨时转移群众过多等问题。目前,我省89个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已全部完成了野外验收工作,2025年汛前将完成全部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成果审查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全省确认中风险以上斜坡(沟谷)单元为4.5万个,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为1.9048万个,并确定了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等级(分为极高、高、中、低等4个风险等级),并对其风险进行了排序。2024年全省在麻阳县等15个县市区实施了地质灾害“点面双控”体系建立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完成后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们实施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管控、实现科学减少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工作量、真正做到应转尽转提供了更好的科研条件。(作者/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高级工程师 编辑/黄利群 作者联系电话/152745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