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院院属网站群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质服务 > 能源资源勘查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发布时间:2024-10-15 10:01 来源:求是网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工作高度重视,就推动能源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并于2014年6月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对能源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能源国情,锚定强国目标,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牵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

一、新时代能源发展实践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行业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持之以恒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相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推动能源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我国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成果。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积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年均约3.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国民经济增长。目前,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我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幅超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有一半多在中国。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能源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立足能源国情,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深入实施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核电站等一批全球领先的世纪工程,历史性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领跑全球,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不仅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的传导影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支撑。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牢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以对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供给,毫不动摇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决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云台荒风力发电场。 人民图片 雷勇/摄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分类推进技术自主创新、重大装备国产化,扎实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特高压输电、先进核电、新能源技术、百万千瓦水电、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深海一号”油气平台、特厚煤层智能综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应对了一些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风险,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30年的成品油质量升级之路,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实践启示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切实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自立自强上。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能源发展快车道全面打通。我国紧紧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不断加强能源发展改革顶层设计和重大布局,推动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持续加强规划、政策、监管、法治及信用等领域建设,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获得电力”、国家天然气一张网、煤电容量电价、绿色电力证书等一批重大改革成果落地实施,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企业和消费者,能源行业治理方式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也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牢牢把握推进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特征,着力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激发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务实推进大国能源合作,推动建立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多个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出核电、特高压输电、水电、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出口成果,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和国际油气合作区块进一步巩固完善,我国在国际能源舞台的话语权影响力大幅提升,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服务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基本原则,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拓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务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切实保障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

二、深刻把握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特征要求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稳固的能源保障。我们要持续深化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新特征新要求,切实把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下去,把应当完善的措施完善起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彻底,努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

能源需求压力巨大,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更高的标准端牢能源的饭碗。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前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约占世界的1/5,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1/4,而人均能源消费仅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能源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近年来,虽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态势,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需求压力巨大的挑战。除了总量保障问题,还有峰谷调节问题,突出体现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上。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也是能源需求旺盛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扛牢安全保障重大责任,必须以更高的标准端牢能源的饭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安全稳定供应,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破解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这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要求。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例,按照2030年25%的目标推算,2030年前要保持大约1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速,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双高”特征将进一步凸显。为此,既需要电力系统具备更坚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灵活的调节能力,也需要市场方面提供更广阔的消费空间和更完善的保障机制。同时,这也是应对外部环境的需要。当前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的博弈日趋激烈,对能源活动的约束日趋收紧,激烈博弈背后的实质更多关系到发展权与排放权的权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推动减碳、降污、扩绿、增长,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也要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切实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能源市场跌宕加剧,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合作开放,以更强的风险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我国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双多边合作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40%,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能源国际合作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备受国际市场欢迎,2023年出口增长近30%,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新能源设备和产品。但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能源商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变数。越是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越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越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行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愿同世界同行一道进一步加强公平合作,努力寻求促进互利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发展进步给能源行业带来的新机遇新红利。

能源工作民生属性凸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以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民生用能水平既衡量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水平。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建设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实现14亿多人口人人享有电力,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工程,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6%,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民生用能保供稳价有力有效,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民生福祉改善,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生用能具有典型的供给主导型特征,市场有供给,老百姓才能用得上。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好高骛远。目前,我国人均年能源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民生工作需要去做。特别是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用能方式、品质和服务差异较大,有的城市低压配电网“最后一公里”还不够畅通,有的地方农村电网基础还较薄弱。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新向往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努力使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重,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自立自强,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的两次能源转型,相应催生了以蒸汽机、内燃机为动力标志的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跨越、人类文明实现新飞跃。当前,全球能源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能源版图,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新一轮创新大潮面前,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能源革命推动产业革命,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目前,我国能源科技实力在世界创新舞台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进一步补齐。推动科技创新既是补短板强弱项、提高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发展转型变革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切实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努力为创新大潮奔流涌动延续源头活水,为事业发展长治久安再造大国重器。

三、扎实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和任务落实

今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于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24年1月9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库山村,正在并网发电的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项目。 人民图片 王玉实/摄


统筹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全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确保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要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核电等重大工程实施,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研究编制“十五五”能源规划,统筹谋划中长期能源电力优化布局,扎实做好迎峰度夏、度冬电力供需平衡预警和能源保障,促进区域之间、时段之间能源生产消费协调平衡。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有序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规模。提高新能源、跨省跨区送电等优先发电量参与市场化交易比例,促进跨省跨区交易与省内市场有效衔接。

大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实施能源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开展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和评定,推进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新型低碳煤电技术创新,积极探索低碳发电技术。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跟踪评价,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依托能源工程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等试点示范。实施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

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变革。适应能源转型需要,着眼“双碳”目标任务,努力推动高质量跃升发展,夯实国家新能源发展和安全根基。继续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体系快速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陆上和海上并重,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编制全国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抓紧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应用,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开展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研究提升电力智能调度水平,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选取部分县乡地区开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活动。

持续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话语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巩固拓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统筹深化中俄能源合作,加强中欧在氢能、储能、风电、智慧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对话合作,务实开展中美能源领域交流。编制全球清洁能源合作区域指南,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合作,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推动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7Crqq1eK1lbFJzrZlK4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