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五)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全力服务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将院属单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陆续予以刊发,供社会各界学习参考。
百年锰矿璀璨新城
——湘潭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之路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
案例简介
湘潭锰矿位于湘潭市北部的雨湖区,始建于1913年,素有“百年锰矿、中国锰都”之称,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历经百年的选矿、采矿、炼矿,累计开采出锰矿石近千万吨,产品曾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亚洲、西欧和北美等二十多个国家,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一直以来“重开发、轻保护”“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矿山开采理念,山体裸露、废渣遍野、采空区遍布,地面沉陷、山体滑坡、房屋开裂等地质灾害问题不断加重;非法开采、非法冶炼、非法洗砂、非法选锰等活动一度猖獗,非法盗采“老鼠洞”连绵近10公里,祸及锰矿周边响塘、鹤岭等乡镇;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中小企业众多;污水处理严重不足,锰金属曾超标200多倍,严重污染周边及沿线农田等,当地居民陷入了“无路可行、无水可喝、无房可住、无业可就”的境地。湘潭市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地质灾害进一步扩大,但因防治资金存在较大缺口,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露釆区治理前
露釆区治理后
2012年4月,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整合组建前的原省地调院,以下简称“地调所”)协助湘潭锰矿区成功申报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湘潭锰矿示范工程”),该项目总投资3.54亿元,治理面积16335亩。项目方案遵循“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设计理念,打造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区、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井下探秘区、现代工业参观区、矿山综合服务区、科普教育区等六大功能区,湘潭锰矿脱胎换骨,激活“生态细胞”转型“出清”,产业与环境协同发展。
取得的成果
在治理湘潭锰矿区的过程中,地调所与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群策群力,跳出了单一的为治理而治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形成了“为民生而治理、为发展而治理”的湘锰新模式,即充分结合锰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做好示范工程,大力改善锰矿地区民生,致力实现“百年锰都”之殇到“生态两型”之路的蜕变。典型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废渣堆治理前
废渣堆治理后
(一)立体勘查地质环境条件,筑牢锰矿区“蝶变新生”安全底座。地调所先后参与和承担了示范工程勘查、地面塌陷区初步勘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等项目,综合运用地、物、水、测、遥及钻探等技术手段,查明各类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并针对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示范工程精准治理、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夯实了地质基础。
矿山道路治理前
矿山道路治理后
(二)主动对接地方政府规划,补足锰矿区“产业植入”用地供应数量。地调所与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一道先后参与和承担了示范工程1~3期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主动向地方政府了解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等具体内容,确保施工图设计在完成绩效目标的前提下与锰矿区产业规划无缝对接。示范工程完工后,共恢复了建设用地4050亩,保证了锰矿区产业植入的用地供应。
治理前废弃地/低效用地
治理后高新开发区
(三)全要素综合治理美化生态,夯实锰矿区“筑巢引凤”环境基础。示范工程分三期,地调所承担了示范工程一期项目第五标段施工任务。按照项目统一部署,锰矿区综合治理包括场地整治、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废渣治理、引排水工程、道路修缮、废弃矿洞填埋、塌陷区治理、重金属土壤修复、水系修缮等工程施工。示范工程完工后,共恢复建设用地4050亩、林地6270亩、耕地6015亩,修建道路13.58公里,水利沟渠30000余米,填埋废渣900万方,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条件。
产生的效益
(一)生态效益突出。示范工程实施后,优化了整个矿区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相关模式已指导应用于全国多个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项目,有效地做到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微气候,减少灾害风险,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新增了碳汇,真正趟出了一条恢复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曾因过度开采导致地貌景观破碎、水土污染严重的废弃矿山,如今已是绿草遍地、景观错落有致的国家矿山公园。2021年该项目获评“湖南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二)社会效益显著。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以独特的矿业遗迹为核心,集中展现“中国锰都”百年辉煌历史,成为集爱国主义、工业旅游、历史文化回顾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和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基地。同时,示范工程的建设,特别是产业植入、道路工程、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建设等,有效解决了锰矿区“无路可行、无水可喝、无房可住、无业可就”的困境。曾经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披上“环境友好型”新装,“中国锰都”凤凰涅槃,湘潭老工业基地翻篇揭页,一座璀璨的新城正崛起湘江西岸。
(三)经济效益明显。一是经济发展跨越提升。202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3.2%;亩均税收19.10万元,绝对值居全市园区之首;实现技工贸收入293.67亿元,对比2015年增长550.97%,规模工业累计上报产值180.46亿元,对比2015年增长370.55%;固定资产投资82.09亿元,对比2015年增长295.28%。二是产业发展迅猛崛起。矿区环境的大治理,基础设施的大跨越,社会民生的大改善,产业发展的大转型,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湖南裕能、湘潭厚浦等一批新能源材料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形成了200亿规模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园区正在加快省重点项目湘潭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园暨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湖南最大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和重要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文/地调所 彭祖武 图/雨湖经开区管委会 蔡博琳 编辑/司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