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十三)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全力服务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将院属单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陆续予以刊发,供社会各界学习参考。
掘“地”赋能启动县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热”引擎
(湖南省工程地质矿山地质调查监测所)
一、案例简介
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所属湖南省工程地质矿山地质调查监测所(以下简称“省地质院工矿所”)立足主责主业,抢抓地质工作转型机遇,将清洁绿色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主导实施《长沙机场中深层地热能探采结合井及换热测试》项目。该项目是中南地区首个中深层地热能探采项目,也是国内大型机场中第一个以中深层地热利用为主、多能互补的航站楼供能项目。省地质院工矿所通过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为长沙T3航站楼提供了可靠高效低碳的清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总量占机场综合能源消耗总量26%以上。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深层地热能在重大建设项目应用取得关键突破,为保障能源安全、服务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也为推动县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热”引擎。

二、取得的成果
(一)攻坚关键技术,解锁多个“首次”
中深层地热开发涉及地质、钻井、测井、固井、换热测试等多项专项技术。省地质院工矿所迎难而上,攻克系列技术难题,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首开中南先河。项目终孔深度2611.58米,孔底温度81.6℃,成功建成中南地区首个中深层地热能探采结合科学试验井,具备良好供能基础条件。二是创新应用“取热不取水”技术。在中南地区首次采用“取热不取水”同轴套管闭式换热技术,有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三是自主研发高效管材。主导研制的新型中心管材(导热系数<0.21瓦/米・度)在同类型地热井中首次应用,隔热效果优异。四是优化固井材料性能。科学制备的新型高导热低密度固井材料,有效提升地下换热效率。五是验证高效供能能力。现场换热测试稳定功率达450千瓦,可满足约2万平方米建筑供暖需求。项目全面获取了地层参数、钻井工艺等第一手资料,超额完成可研目标,为湖南中深层地热能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实践依据。


(二)优化能源结构,助力低碳发展
省地质院工矿所将本项目作为推动清洁能源应用的重要实践。项目后续将建设中深层地热生产井,形成“地热+”复合供能体系,预计使机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至26.88%,显著加速机场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其成功经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为湖南具备相似资源禀赋地区利用地热供暖提供了示范。作为落地长沙县的省级重点项目,其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有望吸引更多绿色能源相关产业的落户,对长沙县乃至湖南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打造示范样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产生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显著。地热能因其稳定性强、运营成本低的优势,长期应用将有效降低长沙机场的能源支出压力。同时,项目的实施吸引了地热勘查、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相关产业链企业的集聚,为长沙县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产业活力,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二)生态价值突出。显著减少机场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改善区域空气质量。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全年75%以上绿色供暖、约29%冬季稳定供暖负荷,年减碳约1.2万吨,有力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其采用的“取热不取水”技术,更是对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为长沙及周边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地质智慧。
(三)社会价值彰显。项目在地质勘查、钻井施工、设备安装、技术研发等领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助力地方就业稳定。同时,作为一项前沿的清洁能源应用示范,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清洁能源的认知和接受度,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文/叶见玲 图/工矿所 编辑/李汶珂)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