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 文明创建

湖南工人报专题丨郑鹏飞:匠心永驻 在水一方——记湖湘工匠,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生态修复中心主任、支部书记郑鹏飞

他的脚步,扎根于山水之间。在“千年干旱死角”,他探出清泉,解决当地近2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在洞庭湖区,他主持打造了修复样板模式,将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废弃矿山,他领衔提出并设计的癞子岭科普休闲区,成为湖南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从西北到江南,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生态修复中心主任、支部书记郑鹏飞牢记初心,向水而为,把智慧、汗水洒遍三湘大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地质难题。

千年干旱死角觅甘泉

90后甘肃伢子郑鹏飞,来到湖南工作已有十年。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浇上两勺辣酱、一把酸菜,郑鹏飞早已爱上了地道湖南味。大学毕业后,郑鹏飞追随爱人的脚步来到湖南,考入当时的省地勘局。

2018年6月,省地勘局收到来自永顺县委关于请求支持找水的函。为了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找水,省地勘局派出了三支精干的队伍进驻永顺,拉开了整县扶贫找水序幕。其中,以402队为主要力量的工作组负责在永顺县灵溪镇抚志片区找水。由于在几个地质勘探项目中表现突出,年轻的郑鹏飞被派抚志片区“找水”,担任项目负责人。

郑鹏飞的老家在甘肃会宁,这里十年九旱,缺水的不便,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在郑鹏飞的印象里,湖南是不缺水的,但是到了湘西永顺县灵溪镇抚志片区,他也被这里缺水的现象震惊。

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地处岩溶台地的抚志片区,每平方公里有10多个岩溶洼地、漏斗,整个区域俨然一个天然的大筛子,不管是地表水还是天上落雨,不久就漏完了,老百姓世世代代为了一口水发愁。在郑鹏飞他们到来之前,已经有几支队伍在这里找过水,不过都失败了。

在2018年底,永顺县干旱片区29个村要完成脱贫任务,而安全饮水是一项重要指标。面对压力,郑鹏飞和队员们下决心要让这里的百姓彻底摆脱“旱魔”之苦。

一个罗盘,一把地质锤,一架航拍机,3人一组的地质小分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满山遍野跑,通过准确分析岩石岩性,追踪可以找到水的断层构造。大家经常走着走着就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路两边长满了荆棘且越往里越陡,摔伤扎伤那是常有的事。为了抢时间,大家每天都要在山里走几万步。郑鹏飞说:“目前卫星软件上绘制的1000多个有效点位,我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实际跑到了位。”

“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老百姓对找到水的渴望,天天跟在后面,你们要去哪里,马上去给你们带路。”郑鹏飞回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根本无暇顾及怀孕的妻子,唯一一次回长沙看望她,那都是刚好回队上汇报工作。项目进展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从院里到队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队长刘拥军、副队长皮建高更是多次到项目现场指导,并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讨论找水方案,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也极大鼓舞了地质队员们的士气。

大地没有辜负这群执着的人。项目组不分白天黑夜地研究攻关,建立岩溶水文地质模型,创新钻探施工方法。经过3个月的努力,在2018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终于传来好消息。雨联村探出了可采水量为94.2立方米每日的地下水。此后,队员们又在合作村2号钻孔195米处,探出日涌水量为2000立方米的地下水,预计可解决近两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创造了永顺县地下水单井涌水量新的纪录。

找到水的消息一下子就在灵溪镇各村里传开了,扶志片区邻近的几个村的村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共同品尝这来之不易的甘泉。村民们激动地说:“找到水源了,我们这里那真是青山绿水的好地方,衷心感谢‘人民找水队’。”村民们自发挂出“脱贫困望富裕万众鼓舞喜庆丰收合作村民感党恩,看捷报奏凯歌干群齐心再创佳绩饮水不忘地质人”的对联,庆功宴上,村民们邀请地质队员们喝迎宾酒、唱对歌、跳苗族鼓舞,以永顺人民自己的方式感恩。

身体力行保护“水下森林”

身为水文地质工作者,这些年郑鹏飞不仅在不停地找水,还在身体力行地护水。在大通湖,临湖的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湖体水质得到改善,一些原本消失的虾蟹、蚌类再度出现,“水下荒漠”正在蝶变为“水下森林”。而水草也从满足大通湖治理使用到逐步向外销售,形成产业,昔日的渔民变身草农,靠种草致富。

这些可喜的变化也饱含着郑鹏飞团队的心血。2021年,郑鹏飞接到任务,要在既有的修复基础上,编制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参加全国审查评选。与以往不同,这次强调的是系统治理,技术路线如何确定,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郑鹏飞带领团队走遍湖区近20个区县开展实地调研,在他的电脑上,仅这个项目的资料就有240G。

“每天加班是常态,一般从早上八点经常到凌晨三四点,像有些作图的同事,经常一天干22个小时是非常常见的,这样连续了两三个月。”郑鹏飞说。

团队创造性地提出采用“一核三带”总体布局,简单来说就是给洞庭湖设置环湖缓冲带、环湖农田带、森林屏障带三层保护铠甲,既保护好湖体,又以湖体修复带动产业发展。最终,他们编制的方案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组织的全国竞争性审查评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2022年,郑鹏飞带领团队深入分析我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高水平谋划,主持申报的“益阳市大通湖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同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称号。该项目成为全国首批13个典型案例之一,并写进了“中国山水工程”综述,将大通湖生态修复成效推向全国,成为我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明样本。

如今的洞庭湖,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美好景象回来了。洞庭湖、长江湖南段水域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种类,比起2018年,增加了近30种;江豚种群增长率五年内达到47%,数量约有162头;越冬水鸟近40万只。

生态修复增加“含绿量”

湖南省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为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成为保障湖南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途径。

地处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的“癞子岭”,因多年采挖破坏,修复之前,从高空俯瞰,像极了秃疮遍布的“癞痢头”。上世纪80年代,三十六湾矿区掀起了采矿热潮,无序的开采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和环境破坏,矿山地质灾害频发。

2020年,郑鹏飞主持完成临武三十六湾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前期论证、设计等工作,该项目地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源头分水岭区域,生态区位重要,工程投资高达4亿多元。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项目团队连续战斗,探索建立了“空天地协同”的矿区生态问题识别方法体系,以及基于空间尺度原理的分层工程布局体系,在五个月内完成19个子项目勘查设计工作,提交了37份高质量成果。三十六湾矿区治理区地势险峻,条件恶劣,材料转运需要肩挑马驮,难度极大。郑鹏飞带领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高空固定翼无人机航测技术以及低空旋翼无人机航测技术等,实践了空天地一体化协同勘查方法。

在该项目实施中,郑鹏飞领衔提出并设计的癞子岭科普休闲区成为湖南省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让癞子岭从“癞子”实现到“花园”的蝶变。随着三十六湾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竣工,矿区土地重新披上绿装,“癞子岭”变身“市民休闲厅”。

2023年,郑鹏飞指导完成湖南南方丘陵山地带南岭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方案编制以及工程申报工作,为湖南省协同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贡献。

同年,他主持完成的“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历史遗留矿山市场化生态修复项目”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创新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有力地推动湖南市场化方式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郑鹏飞带领团队奔走在三湘大地,连续完成临武三十六湾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前期论证、设计,湖南南方丘陵山地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方案编制以及申报工作等等,为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加“含绿量”。

2024年4月29日,湖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暨第二届湖湘工匠发布仪式在长沙举行,大会宣布了我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及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集体和个人名单,并发布了第二届湖湘工匠。郑鹏飞荣获“湖湘工匠”光荣称号。“大地不可辜负,山水自有印记。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才会有力。”郑鹏飞说。

来源:湖南工人报(邱钊)

湖南工人报专题丨郑鹏飞:匠心永驻 在水一方——记湖湘工匠,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生态修复中心主任、支部书记郑鹏飞

33587096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