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寻宝者——记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得主文志林
人物名片:文志林,男,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地质高级工程师,402队地质矿产勘查一院院长。
他勤奋好学,在工作中率先垂范,是新时代地勘青年的好榜样;他敢于担当,积极面对困难与挑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他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传统找矿理论,青春年少俨然是地质找矿领域的专家;他乐于奉献,扎根一线为地质找矿工作奉献青春,是湖南地质找矿野战军中的排头兵;他对地质事业有一种狂热,这种狂热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他在山野间收获沉甸甸的梦想。他是大山里的寻宝者,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得主——文志林。
勤奋好学 扎实磨刀
平江万古,402队三代地质人在这片矿区深耕细作近30年,而今该矿区已成为我省最大的黄金资源储量基地。2010年,文志林到单位的第二天,就被分配到了平江万古矿区项目现场,从此便与这片矿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志林(左一)仔细观察岩芯
为尽快进入角色,实现学徒到地质队员的转变,他没有急躁,而是格外地勤奋与谦虚,整日跟着师傅们满山遍野地跑,随时随地向师傅们请教学习。有一次为了准确地描述一块岩芯,他硬是揣着岩芯骑着摩托车,奔波20多公里路程赶到师傅所在的项目部请教。他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新人,跟着师傅学习实践知识很重要,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关键要靠自己平日里勤学、勤问、勤观察、勤思考,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地质人”。
经过1年多扎实的磨炼,他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对接,参与的项目获得省级奖项,是他扎实“磨刀”的最好注解,也为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敢于担当 直面挑战
由于文志林出色的工作成绩,2012年,他就被任命为“湖南省平江县万古矿区边深部金矿普查”项目的项目负责,这也是他进入402队后参与的第二个项目。

专家组在千米深钻前察看岩心矿芯
该项目是原省国土资源厅与矿山企业共同投资的老矿山项目,经综合研究,文志林带领项目组成员,在该矿区实施了几个中浅部钻孔,但见矿效果都不是很好,这让首次担任项目负责的他感觉压力山大。但文志林并没有放弃,他意识到必须向深部找资源,设计孔深需在1000米以上,而当时整个湖南省境内在金矿勘查领域,设计孔深一般都在500至600米以内,1000米钻孔尚无先例。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直面挑战,毅然带领团队在分析以往区域成果资料基础上,重新圈定勘查靶区,并及时调整方案。经过多番与省厅和矿山企业领导的沟通,他终于得到了各方支持,被批准在万古矿区实施首个1000米钻孔。然而,在钻孔实施到1000米的时候,由于矿体产状变陡,仍然没有见到设计的目标层矿体。
此时,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但文志林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面对各方的质疑,他郑重地许下承诺:“请再给我4天时间,我保证能见到矿!”文志林终究不辱使命,在不到2天的时间里,钻探进尺就在1049.47米处见矿了,该孔创造了湖南省金属矿钻探深孔新纪录。在文志林的主持下,项目探明金资源量25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并将万古矿区的金矿勘查延伸到1000米以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振奋人心的结果立即在平江地区引起轰动,各矿山企业信心倍增,纷纷加大了对万古矿区深部找矿的投资,带动了该地区上亿的商业地勘项目。
勇于探索 大山寻宝
千米钻的成功只是万古矿区找矿工作新的起点,为了提升402队在该矿区找矿效率,文志林又一头扎进了地质找矿理论与万古矿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他说:“唯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掌握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与成矿规律,我们才能更快更准的把那些深藏在大山里沉睡的宝藏给找出来。”

文志林(左一)带领项目组成员研究万古矿区成矿规律
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后,整个平江万古矿区的成矿模型逐渐印在了文志林的脑子里。他很自豪的说道:“万古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没有我没爬过的山,也没有我没走过的路。”他根据万古矿区不同时期、不同矿段的勘查成果,通过总结每个矿体的分布规律,发现万古矿区主要的矿体均向东小角度侧伏,这就是矿体侧伏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令文志林感到无比兴奋,他第一时间与院里的几位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沟通交流,大家达成共识,并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的验证,最终确定了矿体侧伏规律的可靠性与科学性。而矿体侧伏规律对万古矿区下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它可以准确预测矿体的方向延伸,极大的降低矿山企业投资的风险与勘查成本,提高找矿效率,为402队在湘东北地质找矿工作赢得了口碑,而文志林也由一名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一位地质找矿领域的专家。
曾有人问:“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从事这么辛苦的地质工作呢?”文志林回答道:“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反而觉得地质工作者就像一位探险家,地质找矿如同在大山里寻宝一样,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让我有使不完的劲,尤其是在找到矿的时候,整个人浑身上下都热血沸腾,特别有成就感。”
无愧事业 无愧家庭
身为地质人,最要平衡的就是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他们长期奔波在荒郊野外之中,总是将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情感深深埋在心里。文志林也不例外,经常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白天跑完野外,晚上加班至深夜,这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在万古工作整整10年的他,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提起文志林,单位职工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是个好伢子”,而在家人的眼中他又是一位“好丈夫”“好爸爸”,平日工作忙碌他倍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他说:“平日在野外自然是埋头苦干什么都做,但回到家以后,当然也是埋头苦干什么都做,家务事全包,孩子由我带,饭由我做,抓紧一切机会和时间补偿家人,他们也就慢慢理解了。”对于家庭,文志林用自己的智慧以及对家人那份深厚的爱,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家庭。

文志林(左一)在观察岩石的产状
时光荏苒,改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容颜,不变的是他们对地质事业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而正是众多如文志林这样的地质工作者,他们犹如大山里的寻宝者,专注于自己的地质梦,有着如火焰般的热情为祖国探矿寻宝,他们身上那种“坚守、探索、担当、奉献”的精神,成就了地质事业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周泽宇 乔荣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