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洲山上找化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地质界对湘中的“龙山群”的归属颇有争议:有说奥陶的,有说志留的,但都缺依据。为解这个结,区测队(队部在耒阳灶市)队长陈浩指令:季组长(局前资料处季中年处长)带领小徐(区调院前总工办徐铭耀主任)和我到野外去找化石标本。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选择了:路途遥远、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工作空白的常宁、桂阳、新田和零陵交界处的四洲山为“靶区”。
顶风冒雨行两天,到达常宁白沙镇。第三天清晨上山。大约上午十点钟,才在半山腰上发现一座独立小木屋。我们商定当晚在此食宿。屋里住着年过半百的老俩口,见我们衣服淋湿,热情招呼我们进屋烘烤。组长忙解释:“我们现在还要赶着上山做事,晚上要在二老这里食宿,不知可否?”二老表示欢迎。
边敲边观察,几个小时后发现浅白色泥土,我们都很兴奋,知道已进入“靶区”。遗憾的是,天已昏暗,只好垂头丧气地下山。
到达小屋,天已黑定。二老见我们全身湿透,急忙把塘火烧得旺旺的,催我们去烘烤。不一会,大娘端来三大碗滚烫的姜汤,慈母般的哽咽着说:“看你们一整天都穿着湿衣服做事,我都实在不忍心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娘又端来一大钵蒸红薯,我们一边烤衣服,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又香又甜的红薯。大娘高兴地说:“我们这山上,没有水田栽不了秧,山高风大包谷长不好,但人勤地不赖,红薯南瓜倒是足够吃,只是委屈了你们!”季组长说:“给二老添麻烦了!”大娘就是心直口快:“都别那样说,谁还能背着房子出门。能在这大山上见到你们,这都是缘份!”衣服烤干了,大伯慢慢站起来,我们也起了身。大伯面带歉意地说:“今晚只好委屈你们同挤一铺了。”说完指了一下房间。细心机敏的季组长忙问:“二老在何处安歇?”大娘说:“你们不用担心,我们上了年纪的人瞌睡少,坐在火塘边打个盹就行了。”听到这话,我们顿时泪如雨下:怎么能让二老坐火塘过夜,千万不能!但大伯又抱来一些柴禾,关了大门,悄无声息地进了房间。
二老比我们起得早,已为我们准备好蒸红薯和煮南瓜,我们快速用过,急忙开门上山。大娘紧跟出来,还端着蒸红薯,要我们带上山去吃。一般暖流涌遍全身!
我们快速赶到头天下山的地方,继续敲打往上行。不一会,看到距山顶不远处有一陡坎,裸露出大片基岩,我们雀跃而上,手起锤落,果然是灰黑色含炭页岩。我们兴奋极致:“靶区”选准了!“靶区”找到了!季组长令我们分散去寻找。大约两个小时后,传来“找到了”的喜讯,这是组长的声音,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小徐和我不约而同地向季组长报喜:“我也找到了”!三人齐汇,展示标本,超过十块,都是灰黑色含炭页岩,上面都有比毛笔尖略细小的笔石化石。这就是“龙山群”属志留系的铁证,一个多年未解之结,瞬间解开。(文/407队·魏熹文 编辑/苑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