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
炮弹袭来,野战医院的断壁残垣间,门框窗棂上的木头还在燃烧。山坳中、树林里,尸体横七竖八,漫山遍野……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无数壮烈场景中的一幕,也是电影《半条棉被》众多震撼人心画面中的一个。
曾经从史料中读到过不少关于长征的故事,但看到《半条棉被》中那些悲壮的场景时,我依然无比震惊,80多年前,就在我们脚下这片秀美的土地上,曾发生过多少场这样激烈的战斗啊!多少热血的中华儿女怀着对生活的憧憬,风雨浸衣、野菜充饥,挥泪掩埋战友的遗体后,又义无反顾地继续跟随党旗指引,踏上茫茫草地,爬过皑皑雪原,最终血染河山,用生命诠释自己对信仰的忠诚。
影片中有几处细节给我印象很深:在分不清兵匪的偏僻小山村里,物资极缺的伤兵收容队,捐出自己娶媳妇的银元,帮助被县清乡团烧毁房子的村民重修家园;董秀云拿出珍藏已久的药品金鸡纳霜,给瑶族大嫂徐解秀的孩子治病;徐解秀煮了自家的种粮给战士们充饥,拿出家里仅有的盐巴给伤员消毒治伤;徐解秀与董秀云之间的对话:“我知道你们当红军很苦,可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或许也为了能让孩子们睡得更安稳吧……”没有豪言壮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朴实和诚恳,赢得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偏僻的沙洲村留下革命的火种,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出了生动注解——一切为了人民。
历史的长河百转千回,淘尽狂沙,荡涤尘埃,最终不能磨灭、无法冲淡的唯是精神的凝聚,更是价值的沉淀。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正因为每遇民族危机、国家苦难,护国即护家,家国一体的文化基因,感召着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穿越风雨、砥砺前行。
穿越80多年时空,历史与现实此刻交汇。长江为证,21世纪的第一个庚子年注定将被浓墨重彩地记入中国史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之本色依然。自武汉疫情初现,我们党便秉持这一理念,并将其贯穿抗疫斗争始终,引领着全国人民同心同向、共克时艰,凝聚起强大的爱国情、报国行,彰显出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向全世界展现了令人赞叹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观察中国的疫情防控,剑桥大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感叹:“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展现出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精神。”
前几日,手机里一直单曲循环李健的一首歌,始终不太明白歌词的含义。今天坐在影院里,当银幕上出现女红军战士挥舞着那半床绣着鸳鸯的红被面冲上山坡的画面时,一瞬间,我突然就理解了那些歌词的含义——你可曾听说过雪山悬崖/曾让人魂绕梦牵/传说中有宝藏在上面/也藏着万丈深渊/多少人为了它就此长眠/却不能闭上双眼/那是谁登上高高山顶/让传说继续流传。顿时,我的胸口涌上一股热流,眼底升起一层雾气——
面前的大路浸染着英烈们的鲜血,凝结着人民的期盼,身后是前人的目光和夙愿。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脚踏人间正道,豪情满怀,何惧世事沧桑。
炮声仍在隆隆轰鸣,雨声还在淅淅沥沥,那清澈悠远的旋律已在我的心头回荡……(文/煤勘五队·文武君 编辑/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