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观后感
看完《半条棉被》让我沉默却又感动,故事讲述的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女战士董秀云有孕在身无法随军出征,留守红军野战医院照看伤员。丈夫老韩行前留下了两人新婚的棉被留作纪念。野战医院遭敌机轰炸,伤亡惨重,董秀云决定带着伤员,追寻大部队。当董秀云一行来到了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瑶族村民徐解秀。徐解秀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把董秀云等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休养。她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女战士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董秀云则用稀缺药品帮孩子治病,修理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短暂的相处让她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村民们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分别时,董秀云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决定把自己的新婚棉被留下来。一番推让后,执着的董秀云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了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随即踏上了新的征程的故事。
我非军人,不曾上过战场,只在诗里读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尚年少,生活安宁富足,只是在历史中念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战争与牺牲,都是书中的文字、影像里的回忆,离我那么遥远、那么陌生。
但电影中,当红军一起筹措资金给乡亲修房子,当女红军对徐解秀老人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当十送红军的红歌想起,当乡亲们一起为他祈祷,当半床棉被飘扬在空中,我却克制不住心潮澎湃、禁不住无语凝噎、泪湿眼眶,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不仅仅是大人物的意志,更多的是一种合力,由无数小人物、普通人的选择组成,他们的意志,他们的心愿,他们的向往,确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我们每个人,可以平凡渺小,可以不为人知,但是我们的坚守、我们的奉献,最终都会汇聚成守护国家的使命所在。
无数的先烈们,他们以鲜血和生命、以奉献与忠贞、以牺牲与无悔,来谱写后世传颂的不朽诗篇。那时他们也正当青春,但为了共同的信仰,他们甘愿出生入死、前赴后继,以小我之身死,成就大我之永存。是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半床棉被的故事很小,却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大情怀;时间跨度很短,却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绽放光彩。如今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这一切都是革命先辈用血和汗艰苦铸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铭记历史,感恩和平,传递正能量,一起维护和平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为美好社会而奋斗。
即使平凡如你我,我们依旧能有所守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物勘院·赵水江 编辑/赵胤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