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抵万金
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的几句话,反映出家风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巨大影响。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一个家庭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无言的教育,是无字的典籍,是荫蔽子孙的大树。这也正是有些目不识丁、贫困潦倒的人却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有些位高权重、富甲一方的孩子却变成“负二代”、“关二代”的原因。
我的祖父母和父母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而在我的心目中,他们不仅仅是平凡的,而更应该说是伟大的。他们平凡,因为他们一无任何官阶,二无富余财产,一生都为生存忙碌。他们伟大,因为他们有着许许多多朴实的美德和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归纳起来就是:勤俭、自强、感恩。他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作为最底层的庶民,他们是那么的坚韧顽强,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战胜困难,他们从不自艾自怨,从不乞讨求怜,活得有骨气、有尊严。他们懂得感恩,在自己还没达到丰衣足食的情况下,还经常慷慨帮助更穷的人。
我的老家在大山深处,那是一个“旱死蛤蟆、饿死老鼠”的地方,而我家由于养了几个只会读书的“闲人”,缺少劳动力,挣不了工分,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能吃饱肚子已成了最大的奢望。在我的记忆里,我就是很少吃饱一餐大米饭的,一天的伙食全是地瓜,倒是大米变成调味品了。只有到我们兄妹几个有人过生日时,母亲才会在一大锅地瓜里放入一小团米粒,等到饭熟后,母亲便会大海捞针似的捞出那饭团,这便是对我们生日的最大庆祝了,这也是我吃到的赛过任何“大餐”的最好东西了。后来到远的地方求学,只能在学校寄宿,学校是不能做地瓜饭的,于是家里只好把地瓜挑到镇里集市上卖掉,再换成粮票给我带到学校,这样,家里几口人的口粮就变成我一个人的口粮了,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了。
记得那是初三那年,要忙于升学考试,周末是不能回家的,只能由家里送一个礼拜的口粮过来。有一天,天都快黑了,其他同学家里早已送来了粮食,我心里非常担心,不时往回家的路上张望,终于见到了母亲蹒跚的身影。母亲说大清早便和父亲到镇上卖地瓜,整整一天下来,也没有把地瓜卖出去,也没有换到粮票,只好又走几十里山路把地瓜挑回家蒸熟带到学校。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却摔到山崖里了,现在正躺在床上不能动。听到这些,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掉下来,母亲也用干裂的手使劲擦着眼睛。
我从小是没有穿过新衣服的,只有到过年时,母亲便会把大人和别人送的衣服重新翻新给我们兄妹每人做一件“新衣服”,这也便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愧疚。等我到长沙上学时,母亲把她唯一陪嫁的玉佩卖了,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那是一件普通的蓝色夹克,后来由于洗的次数多了,衣服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颜色也渐渐变白了,我便把它珍藏在衣柜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妻子在整理衣柜时,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件衣服不穿就扔了吧!”,顿时,我神经质地对着她暴跳如雷,妻子莫名其妙地望着我,我的眼睛湿润了,是的,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人是不能理解这份感情的。
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他们常说:“别人送你一张纸,你要还人一本书。”别人的帮助,哪怕一句鼓励的话你都要记在心中。记得我在城里工作后第一次开车回家,母亲便早早叮嘱我,要我在村口停车,走路进村。在父母心里,只有过去的太老爷才是坐轿子回家的。他们常对我说,你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你有什么资格在乡亲们面前摆谱呢?在父母的支持、乡亲们的帮助以及我自身的努力下,我在大城市成家立业,在物质上也摆脱了贫困的泥潭,虽然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成龙成凤,但也始终想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家乡的建设和希望工程有需求时,我都会慷慨解囊。因此,我的家庭也多次被评为长沙市雨花区“五好家庭”和市文明家庭候选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当我为人父后,我也把这优良的家风传承到儿子身上。首先教育孩子要独立、自强,温室的花朵是不能经历风雨的。儿子在六岁时,要去广州、北京参加比赛,当时,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有的甚至全家出动,儿子也希望我们能陪他去,但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让他单独跟老师去,目的是锻炼自己。最后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带队老师说儿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很强。儿子现在十多岁了,其实也到了爱美的年龄了,但我们很少给他买新衣服,更不用说名牌了,都是穿哥哥、姐姐留下来的衣服。并不是我们吝啬,而是要让他学会节俭,让他知道,人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表,心灵的美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也会带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亲自体会后有所收获。比如去贫困山区看望留守儿童,让他明白,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在很多地方,有很多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上不起学,在他长大后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多去帮助别人。
家风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孩子只有在优良的家风熏陶下,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出类拔萃。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良好的家风!(文/核素检测中心·邹锋 编辑/苑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