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生涯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此生就有写作的爱好,但真正把文字变成“豆腐块”,还得从1985年说起。那是我向报刊投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屈指一算,至今已有36个年头了。曾记得那时也有很多和我同步写稿的,但真正坚持下来的,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也就不多了。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干任何事都贵在坚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回忆起此生我的写作生涯,确实这话不无道理。
刚开始写作时,拿在手中的笔却不知如何下手,更不知如何写文章的开头和导语。摊开稿纸,写了一张撕掉,撕掉了又重写,折腾了半天,也没能写出一段文字。那时,我还在野外分队,住在老百姓的家里,夏天的蚊子咬不说,单是手上的热汗就够烦恼的,一时不用毛巾擦掉,稿纸就被浸湿一大片。冬天伏案写作,手脚又特别冷,有时候冻得麻木了,连手抓笔都抓不稳。这些还算不了什么,最大的苦恼是写起来上句接不起下句,很多早已想好了的句子,等到写时却忘记得一干二净。经常看着别人写的文章也并不觉得难,但自己一动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份收获,十份耕耘。几十年的写作生涯,对这点体会是最深的;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有志者事竟成,也是深有感受的。
凡是热爱写作的人,都有过投稿的经历,投稿的感觉,那甜酸苦辣咸,应该五味俱全。把稿件投出去,心也就跟着悬起来,因为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稿件是否能被报刊采用,完全是一个未知数。我初学写作时,稿件采用率很低,很多的稿件在报刊上刊出来后,都由长稿变成了短稿;还有一些稿件投出去,如泥牛入海无消息;真正编辑老师不删减的稿件,也就不多了。这是因为当时初学写作,稿件写得较差,不够发表的标准,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管对不对路,毫无目标地乱投。多年来的投稿经验证明,你不能看着报上登什么,你就跟着写什么,这是没有超前价值的;你也不能看着别人写什么,你也写什么,这样的稿件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如果能写出有超前价值和创新价值的稿件,报刊肯定是会用的。正因为“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在投稿时,注意把握好写作的技巧,根据“报刊要什么,我就写什么”这个原则,稿件的采用率大为提高。当一篇篇通过我的心血和劳动撰写出来的稿件,在报刊杂志上变成了整齐的铅字时,我那心情就不要说有多高兴了,这不仅是对我文字能力和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写作的鼓励。
写作这个业余爱好促使我不停地写,在报刊杂志上却不断的登出。36年来,我发表的稿件已达4000篇以上,贴满了我整整10个剪报本,其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湖南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多个部省市局级奖励,特别是我退休前的15年来,平均每年上稿都在百篇以上,稿费每年都达到了万元以上。临近退休的那些年,我将在报刊杂志上已发表的散文、通讯整理成册,2009年9月公开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岁月流韵》;2016年8月,我又出版了第二本文学作品《岁月如歌》。那时我将这两本书送给同事、亲朋好友、文学界的同仁、“粉丝”们阅读,他们都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很感人。还有很多人向我打来电话,发来短信,有的甚至当面和我交流,对我的两本小册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希望我再写出第三本文学作品,作为人生文学创作的“三部曲”。
一位长辈在看了我的第二本《岁月如歌》后发来的短信,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使我更加坚定地拿起了笔写第三本书。他在短信中说:“一支普通的笔到你手上能变成流畅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把身边的一切,如:人生历程、故乡、山野、工作、生活等,雕塑成淋漓尽致的画面。你所写的人和事,很多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很有亲切感,就像家乡的土特产,我一看就爱不释手,也激起了我对以往珍贵往事的回忆”。我的文学作品能给读者带来一丝丝共鸣,我此生也心满了,意足了。
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我已走过了36载,大量的文学作品见诸于报刊杂志,也应该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山道弯弯》作者谭谈先生看了我的作品后,称我是一位乡土业余作家;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副主席、原娄底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安敏先生称我是一位工人作家。直到退休后的3年来,我仍然还笔耕不断,每年还要写出大量的作品,发表于各报刊和杂志。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想把我心中的话说出来,把爱大声唱出来,把我的喜怒哀乐与大家共享,以此来充实我的业余生活,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并不奢望去成什么家,出什么名,更多的去表现和宣扬自己。
一位名人说过:“用心写作,不亦快哉”!文学创作是实实在在的,是一字一句用笔讴出来的。文学界的很多文人骚客和读者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更加坚定了创作第三本文学作品《岁月如梦》的信心。2016年9月,正是我60岁生日,《岁月如梦》这本小册子瓜熟蒂落,我把她捧出来不仅作为我献给自己生日的最好礼物,同时也为我人生文学创作“三部曲”交上了一份最完美的答卷。(文/418队·刘国荣 编辑/苑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