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阿里┃我在西藏阿里的一千多个日夜
一
天上阿里,人间秘境,千山之祖、万水之源,我一直牵挂的地方。我叫胡斌,于2013年加入核工业长沙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西藏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未知的地方,都说每一个未曾到达西藏的人都有一个遥远的梦,而每一个到达西藏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阿里梦。2020年10月在接到公司安排我去阿里的通知时,我既兴奋又期待,拍着胸脯表态:“公司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时年37岁的我带着网上的鸡汤以及揣着满怀的憧憬,出发前往阿里……
当从拉萨下飞机,坐上汽车一路向西北,现实的残酷把我的豪言壮语击得粉碎。山势越来越陡、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严重的高反让我不停呕吐、头疼,根本没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也吃不进任何东西,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后,终于到达项目所在地。
简陋的驻地是我回来后常常怀念的地方
这里号称“天上的天、边外的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环境恶劣。初到阿里,虽然年富力强,还是感觉各方面都不适应,最大的困扰就是失眠,因高原缺氧整晚无法入睡是常事,白天走路人仿佛踩在棉花上一样,头发也大把脱落。
二
“既来之则安之”,这是我和同事陈实互相鼓励时说得最多的话,我们得趁着年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第一件事就是撸起袖子先选址建设驻地。这里距离日土县城有一百多公里,方圆两百公里内没有一户人家,为了工作方便就近设定了项目部,但是生活用水得去一百里地之外取。
每年的年后凿开厚厚的雪地开工
都说远在阿里,路途实在太遥远了,这种“远”除了地域上的辽阔,也体现在交通的滞后。即便在通了柏油马路的地区,也弯多路窄,路况十分复杂。两个相距一两百公里的地方,开车经常需要四到五个小时。辽阔的地域、落后的交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也让我在阿里工作三年仅回过一次家。
三
在这里的日子平凡而又充实,我已逐渐适应了这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的气候,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工程安全以及协调工作中,每天在工地上穿梭。
2022年4月,阿里的疫情形势突然严峻,一天我正在组织大家防疫时,突然一阵强烈的腹痛让我差点晕过去,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滴落。“你的脸怎么突然白成这样?”陈实发现了我的不对劲,大家伙赶紧把我送到医院,医生诊断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做手术的话,需要的休养时间太长。在这特殊时期我实在放心不下工地上的安全,想着让医生给点止痛药品或打点止痛点滴,待我回去安排好抗疫工作再回来手术。医生跟我说微创手术很快就能恢复,可最终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还是做了原始的开腹手术,并且因严重缺氧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术后根本下不了床。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阑尾手术,在阿里差点要了我命。
住院期间,民工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工地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都让我坐立难安。医生反复跟我强调术后并发症多发,风险太大,让我再多静养几天。我听不进去,不等到拆线就匆匆赶回工地,现在想来很是后怕。
看着他们开心地签工资确认表,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与劳务队伍、民工谈判时,劳务队负责人因低血糖加上缺氧突然晕倒。我顾不上还没有拆线的伤口疼痛,立刻连夜与同事一起将他送往300多公里外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阿里路况复杂,极易发生车祸,落石追车跑、滑坡塌方等险情时有发生,这段夜路令我终生难忘,还好神山冈仁波齐保佑我们一路有惊无险到达医院。待他病情受控后,我们又急忙赶回工地处理民工情绪安抚及相关工作。
四
在阿里项目工作三个年头,我始终以不负公司所托的工作态度、传承核工业一贯以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日复一日常抓不懈安全工作,获得连续三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的成绩。现返湘有一段时间了,还常常有当地的民工问我还会不会再去阿里,说他们常常会想起我们、谈论我们。我又何尝不想念那些淳朴又善良的阿里同胞们呢?
“一次阿里行,一生阿里情。”感谢阿里这片热土,给了我学习锻炼与成长的机会,让我与阿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浓厚的情谊。一直特别自豪,曾在阿里默默耕耘过,为建设祖国边疆贡献过湖南地质人的力量。也是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面对挫折困难的坚强和勇气,也更加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此行未忘天涯远,有梦乘风必扬帆。(文/李文婷 胡 斌 图/胡 斌 编辑/彭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