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 地质文化

参观湖南地质展厅随感

融入生命里的那份荣光

——参观湖南地质展厅随感


走进湖南地质展厅,萦绕在脑海里的是:一代代地质人用怎样的热血,把青春留在那莽莽的深山里;用怎样的执着,在风霜雨雪中点燃了多少不灭的希望;经历过怎样的阵痛,在破茧涅槃中走向新生。这铭记在心里的记忆成为融入我生命中的那份荣光。

湖南地质展厅是一个集现实与历史、科普与成就为一体的综合展厅,12月8日下午,我所在的省核地质所机关党支部来到展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了1952年以来,湖南地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成果、重要人物。了解了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的核地质、世界级矿床打造的“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以及新时代绿色勘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展厅里一幅幅黑白老照片、一件件历史老物件、一行行精炼的文字、一个个精彩的视频,共同记录着创业的艰辛、历史的成就,我被深深地感染着、洗礼着。

在科普互动厅,地质贤宗的巨幅油画让我顿生“高山仰止”之情,以地质勘查和矿山建设宏大场面为背景,具有代表性并为中国地质科技发展做出了奠基性重要贡献的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李四光等四位贤宗并肩而立、神采奕奕。在玻璃展柜,我看到了出版于民国八年到十一年的四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上面刊载了丁文江先生的2篇论文——《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直隶山西间蔚县广灵阳煤报告》。丁文江先生长年奔波于野外,他力倡野外勘查要“登山必登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弯路”的准则,为中国地质学树立了实地调查取样的工作典范。丁文江先生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还体现在实事求是上,当时,德国人李希霍芬曾预言:山西真是世界上煤铁矿最丰富的地方。可丁文江先生偏不轻信言从,经过实地调查后,他分析出:山西煤的确很多,但铁矿不尽然。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的论文,纠正了洋人的错误。

说到丁文江先生,不得不说他与湖南的渊源。1911年丁文江先生从云南起程,步行到湖南进行地质考察,为湖南采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15年,丁文江先生领军并培养了以田奇等为代表的湘籍地质学家,开启了湖南地质勘查以中国人为主的近代地质调查初始时期。1935年12月,丁文江先生再次来到湖南,不料却成了他科研与生命的终点。当时,日本侵华进一步扩大,中国能源安全岌岌可危,丁文江先生十分忧心北方能源基地沦陷会导致北煤不能南运,进而影响南方的工业与交通。为此,已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先生来到湖南考察煤矿。有人劝他:战乱时期不必亲自前往,他却说“事关抗战,关系重大,必须亲自去一趟。”12月7日,他亲赴湖南谭家山煤矿,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亲自下矿测量煤层厚度。因出矿时受了风寒,在衡阳生炉火御寒时,不幸煤气中毒,医治无效,于1936年1月5日逝世,时年49岁。湖南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湖南地质事业做出贡献的一代宗贤,他逝世后,安葬在岳麓山西山。解放后,又为他立碑塑像。

参观过程中,我还被两本野外地质记录本深深吸引了。这两本看似普通的红色塑料皮的野外地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野外发现的地质现象,左边的厘米格里是地质素描图,图名、比例、图例、产状、方位等,要素齐全,构图清晰;右边的文字详细记录了这一地质现象的地层、岩性、构造、矿化等情况,内容翔实,字迹娟秀,这图文并茂的野外地质记录本堪称样本。多少个矿床就是从这一页页详尽的记录中寻迹,又从这里突破。

看到这样的范本,我想起前不久单位开展的手抄党的二十大报告比赛活动。大家都说我抄得好,每个字都像刻出来的一样。在我看来,这个活动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学习,更是对地质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精神传承。在过去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年底资料汇总都要手抄地质报告。长达一、二万字的报告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方格纸上写出来,而且还要手绘插图,这样的工作不费点功夫是不行的。我在野外当了8年技术员,每年都要抄地质报告,说起来现在这点功夫还是那时练就的“童子功”。如今随着计算机普及,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但融入地质工作者手抄地质报告中的那种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展厅“风雨兼程,上下求索”板块反映了1978年到1999年这段时期湖南地质发展的艰辛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地质行业也是如此。我是核地质二代,1985年参加工作,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核地质是军工单位,从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对着一次次改革调整。从高度计划经济,到保军转民、军民结合再到走向市场、属地改革,再到4家地勘局整合,又即将迎来改革2.0版。每一次改革都有过诸多迷茫,经历过很多阵痛,也看到无数希望。凭心而论,每一次改革调整既是冲击,但更是进步,凝聚着党和政府对地质行业的关心。

当我在展厅看到“两弹二星,挺起民族脊梁”和全国功勋地质队荣誉奖杯时,我想起了我原来所在的全国功勋地勘单位——核工业地质局303大队。1981年,大队由永州市蓝山县的一个瑶乡搬迁到了离县城不远的楠市镇。从80年代中期起,开始了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地质勘查项目锐减,工区下马,队伍缩减。一时间,平静如水的地质大院轩然扬起了波浪,闲置的钻机摆放在平地里,中心花园的台阶上、办公室的走廊里,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着同一个话题:下一步该怎么走?在这个时期,大队因地制宜,先后办起了饮料厂、铸造厂等10多个小厂,但最终因生产简单、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相继倒闭。最后,大队决定在长沙创办窗口。经过8年多的艰苦创办,赶上了国家“九五”三线脱险搬迁计划,大队整体搬到了长沙,为属地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我有幸在年富力强时在当时的长沙基地办公室当主任,亲身感受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后经20多年几届班子的努力,303大队的产业也得到稳步发展,职工生活大为改善。

我常想,中国地质百年,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为强盛?进入新时代又为什么再显辉煌?走进湖南地质展厅后发现了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欣然命笔,寄语苏联留学生“开发矿业!”为了不受外来侵略,毛主席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基层地质大队回信,勉励地勘单位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亲切关怀;一个个功勋地勘单位筚路蓝缕,彪炳史册;一位位先进劳模不懈追求,为国争光。这些都是我们地质人与党同心、跟党同行的追求与情怀。

作为一名地质人,我感到这是一份融入我生命里的荣光,这份荣光激励着我们不断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贡献!

走出展厅,我仿佛在历史的时空中穿越,带着心底的荣光又从这里走向未来。正如省地质院党委书记谈文胜说的那样“湖南地质展厅是历史的见证,是血脉的传承,是科普的舞台,是开放的窗口,是奋进的航标”。(文/省核地质所·朱永智  编辑/邹 娟)

参观湖南地质展厅随感

32620986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