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透岩层的精神共振——湖南省地质院读书分享会观后感
昨日,我有幸现场观看了湖南省地质院 “阅读地质” 第二季“阅行阅远”分享会展演。踏入会场,书香与地质人特有的热忱交织成一股暖流扑面而来。这场以 “阅・鉴源”“读・破垒”“地・深耕”“质・求新” 为脉络的文化盛宴,不仅让我见证了地质文化的创新表达,更让我在笑声与泪水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 “深部勘探”。
一、阅・鉴源:文脉与信仰的 “基底岩系”
舞台灯光渐亮,物化所的《天地开卷・书香启航》以悠扬的古琴与诵读拉开序幕。院机关带来的《湘韵书声里的伟人华章》生动地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21 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深受岳麓书院 “实事求是” 学风的影响,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深深融入他的灵魂,为他日后的革命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在革命战争中的巨大力量。当分享人高呼 “让我们传承这一精神” 时,全场为之振奋。这一幕与地调所《湖湘文化之脉络》中的历史长卷遥相呼应,让我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不仅是湖湘大地的精神底色,更是地质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行动纲领。
二、读・破垒:在泪与笑中解码 “担当密码”
“读・破垒” 篇章展现了一幅幅地质人精神世界的生动画卷。地灾所的《密码》解锁了地质人秉承 “三光荣”“四特别” 精神,踏遍青山不言悔,地质报国写青春的精神密码。工矿所的《不朽丰碑》以悲壮史诗重现抗战岁月,核地质所那句 “大国底气从核来” 的呐喊,让全场掌声雷动。而最戳中泪点的当属空间所的《回家、大年》,舞台上,年夜饭的暖光与野外帐篷的孤灯交替闪烁,老地质人那句 “找矿人的团圆,在山河深处”,让许多观众悄然拭泪。
这些故事让我真切体会到,地质人的担当,不仅有李四光式的破局壮举,更是无数平凡日夜中 “舍小家为山河” 的无声坚守。
三、地・深耕与质・求新:从地心到未来的 “创新断裂带”
在 “地・深耕” 篇章中,矿调所的《地学追光者》以史诗般的叙述介绍了地质工作者们“寻找光”、“成为光”、“传递光”的故事,展现了地质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节目从章鸿钊、丁文江等地质先驱的 “科学救国” 理想讲起,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创立地质研究所,用脚步丈量神州经纬。当演员重现 1954 年桂阳黄沙坪找矿大会战时,那句 “5 年、230 个钻孔、100 万吨铅锌矿” 的铿锵誓言,让观众为老一辈地质人的执着热泪盈眶。郴州柿竹园 “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 的勘探传奇,更是用辉煌的成果印证了地质人 要“成为光” 的使命。节目并未止步于历史。2024年郴州遭遇“百年之灾”时,矿调人39天昼夜奋战、实现次生灾害“零伤亡”的壮举,将“传承光”的篇章演绎得淋漓尽致。舞台上,应急车的轰鸣与技术人员逆行的身影,与《青山为证砺初心》的誓言交相辉映,诠释了地质人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质・求新” 篇章展现了地质与时代的共振。水环所的《漫话地热资源》用风趣调侃的方式创新了科普地热资源的相关知识,地信所的《智能时代》让 AI 虚拟人与地质师同台对话。这些创意让我深刻领悟到,地质人的创新,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让文化 “活” 起来的破界勇气。
四、阅读,一场永不封孔的思想钻探
离场时,谈文胜书记的寄语仍在我耳畔回响:“阅读让人览尽山河,锻造格局;阅读让人润泽心灵,传承家风;阅读还能赋能事业,书写未来。” 这场分享会于我而言,恰似一次 “岩心采样”,《湘韵书声》中的革命信仰、《地学追光者》中的历史厚重、《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层层叠叠构成地质人的精神岩层。
谈文胜书记以 “书香溢满山河,笔墨镌刻时光” 作结,这场阅读盛会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行动的序章。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文化传播工作者,这场分享会让我明白,当地质人捧起书本时,我们丈量的不仅是山河的厚度,更是跨越百年的信仰与未来的深度。阅读是地质人终身的 “深部勘探”,书中的智慧终将化作脚下笃行的力量,助力我们为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书写 “阅行阅远” 的新篇章。(文/李年香 编辑/麻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