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 地质文化

书页间的地质回响——参加省地质院“阅行阅远”读书分享会心得体会

暮春四月,书香氤氲。当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的晨光洒向地质院,我站在“阅行阅远”读书分享会的舞台侧幕,指尖还残留着剧本褶皱的触感。此刻,舞台上光影流转,我们团队自编自导的情景朗诵《回家,大年》即将上演。这场以黄大年同志事迹为蓝本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对地质科研先驱的致敬,更成为我重新审视阅读与成长关系的重要契机。

研读黄大年事迹的过程,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那些泛黄的文献里,记录着他放弃国外优渥待遇毅然归国的决绝,记录着他在实验室连续奋战72小时的执着,更记录着他缠绵病榻仍心系科研项目的忧劳。这些故事时常让创作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特别是黄大年告别亲友时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铮铮誓言,让“家国情怀”四个字有了更具象的注脚。我们深知,讲述这位地质英雄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表演本身,而是要用艺术的火种,点燃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心中的信念灯塔。

从文本到舞台的蜕变,充满了艰辛与惊喜。饰演黄大年妻子时,我曾陷入表演困境——那些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丈夫事业的全力支持,又有作为家属的担忧与不舍。直到某个深夜,我反复研读黄大年与妻子的通信手稿,突然被一句 “等我完成这项研究,咱们好好补过个年”击中泪点。泪水滴落在剧本上晕开字迹的瞬间,我忽然懂得,所谓表演,不过是用真心触碰真心,用精神唤醒精神。黄大年用生命书写的科研史诗,早已化作永不熄灭的星光,指引着后来者前行的方向。

读书就像地质勘探,不必苛求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宝藏,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热忱。

阅读于我,既是对抗心境浮躁的良药,也是突破思维局限的利器。地铁早高峰的人潮中,我捧着《温家宝地质笔记》见缝插针地阅读;午休时,翻开《平凡的世界》让心灵暂离会议纪要的纷扰。这种碎片化阅读并非浅尝辄止,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思考片段,周末再将这些“思维碎片”整理成完整的读书笔记。久而久之,那些晦涩难懂的地质专业知识,竟能在经典著作的思维碰撞中找到新的解读方式。阅读与工作,就这样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个人的读书方法论,可用“多少”二字来总结,“多少”并非指读书数量的堆砌,而是拆解为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多少要读一点书”,不找借口滋养自身惰性。每当我察觉自己用读书累、没时间等托词逃避学习,就“哄骗”自己:“看五分钟就休息”。这刚好是我可平复心情沉浸其中的用时,五分钟往往就变成二十分钟乃至一小时。二是“能读多少读多少”,不苛于己制定过高目标。有时心浮气躁,看不进乏味的专业理论,就改换口味读些散文诗词;偶尔被打乱读书计划,不因破窗效应直接放弃,过后再寻时机补上即可。读书本是乐事,因过分筹谋用力而徒增压力就本末倒置了。三是“多总比少强”,戒浮戒躁放下功利之心。再好的书也不能让人立地得道,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无须在书单选择上追时尚、赶潮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千世界中,修炼出“花香熏染不起涟漪,春风拂槛不沾晨露”的闲心静气,才能养成长期阅读习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四是“多有时是少,少有时是多”,读不厌精细品书中真意。对于很多经典名作,读一遍不过走马观花,读两遍也是似懂非懂,读三遍才略得真味。要准确识别、灵活选择是否精读,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精读一本好书的收获远比草览一摞更加重要。

在地质院,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地质精神传承的密码。阅读早已超越了个人行为,成为团队的精神纽带。

自进入地质系统以来,我深切感受到院所两级在建设书香机关上的力度、深度、温度。谈文胜书记的讲话总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并多次公开为大家荐书;张皓院长通过“新年第一课”等形式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和哲学思考。领导们的博闻强识和言传身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阅读对修养才华的濡染。地质院组织的两届大型阅读分享会精彩纷呈、反响热烈,空间所通过开展读书会、研读经典、公众号发表读书心得等形式倡导书香生活,院所合力推动形成多读书、读好书、想分享、善分享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树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好风尚。

当看到这幅人人争做终身阅读实践者、地质文化传播者、强国有我追梦人的热烈图景,我们更添“奋烈自有时”的豪情,渴望为推进“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建设地质新质生产力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在地质工作中尤为真切。

只有将所学所思所悟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伪、判断其优劣。一方面拓展广泛的涉猎领域自我提升,文理兼学、通读古今,锻炼在复杂矛盾中抓本质、在纷繁变化中找规律、在发展形势中把方向的能力,在综合性事务工作中处理好小事杂事琐事。另一方面探索创新的工作方法做好辅助,向书本学习之余,也向同事、向实践、向群众学习,不断尝试新方妙法,锐意创新、大胆试错,用活书,活用书,完成输入到输出的质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地质新人,我们肩负着时代使命。当我们翻开地质典籍,读到李四光用地质力学理论打破“中国贫油论”;当我们聆听黄大年用生命践行“振兴中华”的誓言,便深知阅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传承地质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以书为舟,我们将在建设地质新质生产力的航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地质人的奋斗篇章。(文/李颜汐  编辑/姚 岑)

书页间的地质回响——参加省地质院“阅行阅远”读书分享会心得体会

33662906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