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赞歌》——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
这是一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这是一群用脚步丈量山河的人。
当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湖南连绵起伏的山峦时,那些镌刻在三湘大地上的地质传奇便开始在光影中苏醒。从湘江之滨到洞庭湖畔,从南岭深处到雪峰山脉,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用锤子敲击岩石的回响,用钻机穿透地壳的震颤,谱写了一曲曲献给大地的赞歌——而这赞歌的永恒主题,是那个引领我们穿越风雨、开拓前行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
第一乐章 破晓
——地质之光初照三湘
1950年的湖南,百废待兴。
长沙和平解放的硝烟刚刚散去,一支由24人组成的队伍悄然组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第三地质调查所,这便是新中国湖南地质事业的雏形。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简陋的地质锤和罗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寻找工业建设的血脉。王晓青,这位新中国湖南地质的拓荒者,带领团队跋涉在湘阴、汨罗至临湘的山水间,绘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的第一幅1:25万地质图,首次命名了"汨罗层",为后续勘探奠定了科学基础。那时的地质人,住草棚、啃干粮,却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全省1:50万地质图的编制,让湖南大地第一次以科学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1955年3月,一支秘密队伍在广西富钟县花山组建——中南309队,后成为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的前身。他们的任务关乎国家命运:为原子弹研制寻找铀矿原料。"连老婆孩子亲爹娘都不能告诉",建队元老吴中正回忆道。这些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的战士,转瞬间变成了地质尖兵,背着伽马仪、地质锤,每天领取数千米的"跑线"任务,在荒山野岭中一寸寸梳理大地。1958年,他们向国家提交了全国第一批3个铀矿床,其中湖南境内的金银寨、汪家冲两个大型铀矿床,成为"中国第一功勋矿床",为我国核工业体系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当苏联专家撤走、技术封锁来临时,这些地质人甚至研究出"土法"炼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获得150余吨重铀酸铵,其中80%由湖南团队提供,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赢得了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在湘东北的平江县黄金洞,另一支队伍正在书写金矿勘探的传奇。1965-1967年,省地质局412队通过中深部勘查,使该矿黄金年产量从5.9公斤跃升至37.8公斤。而在水口山地区,二一七队地质工作者打破"洞老山空"的定论,通过总结"岩体超覆部位"控矿规律,为铅锌矿增储16万吨,使百年老矿重焕青春。这些成果如同黑夜中的星辰,虽然零星却闪耀着希望的光芒,照亮了湖南工业化建设的道路。
第二乐章 奋进
——山河深处谱华章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湖南地质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郴州,湘南地质勘察院的旗帜在南岭群山中高高飘扬。这支由408队、409队、417队合并而成的队伍,继承了"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的血脉,先后发现了柿竹园特大型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黄沙坪大型铅锌矿、新田岭特大型钨矿等矿床,使郴州赢得了"有色金属之乡"、"世界地质博物馆"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地质工作陷入低谷时,正是这支队伍在骑田岭的崇山峻岭中坚持探索,创立"大岩体中的后期小岩体成矿"理论,最终找到了资源量70万吨、潜在价值700多亿元的世界级特大型锡矿——芙蓉矿田。
"要穿登山鞋找矿,穿皮鞋找不到矿;要背地质包找矿,提公文包找不到矿;要到深山老林里找矿,在办公室仅仅靠电脑找不到矿。"湘南地勘院院长乔玉生的话道出了地质人的执着。这种执着在平江万古得到了完美诠释。1991年,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原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二队)通过异常查证首次发现了万古金矿,随后将其发展为一个大型金矿床。随着找矿向深部推进,他们设计了孔深2105米的钻探,不仅刷新了湖南省金属矿钻探纪录,还成功控制了8层矿体,使矿区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达150吨,矿床规模达超大型。平江县因此跻身全国七大金资源基地之列,而湘东北地区更掀起了稀有金属找矿热潮,仁里超大型铌钽矿的发现,使这里有望成为国家级稀有金属资源基地。
在常德,我们的四一三队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填补了我国金刚石找矿的空白,探明了丁家港、桃源县城郊等4个金刚石砂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金刚石矿山。90年代转型后,我们又找到了湖南省第一个中型微细浸染型金矿以及大型水泥灰岩矿和大型石膏矿,为湖南建材工业提供了坚实支撑。而湖南省物勘院则完成了全省21.18万平方千米的区域重力调查和地球化学调查,圈定找矿综合异常7000处,提交60多处中大型矿产地。2002年起,他们开展的洞庭湖区、湘江流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不仅发现了780余万亩优质富硒土壤,更首次揭示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状况,吹响了保护母亲河的第一哨。
第三乐章 升华
——绿色勘探写新篇
进入新世纪,湖南地质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工作重心转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洞庭湖——这颗"长江之肾"的治理中,湖南省地灾所主动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地质责任,参与编制《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方案。2022年6月,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通过"降磷增容"总体目标,构筑"湖体-湖滨-农田-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大湖区域生态修复样板。在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他们实施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成为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典范。
湖南省物勘院则走在了绿色勘查的前沿。2013年以来,他们的找水团队运用高密度电法测量、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在邵东、邵阳、隆回等缺水地区成功钻出多口深水井,解决了上万人的饮水难题。在新田县这个"家里没矿"的国家级贫困县,他们另辟蹊径,通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565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推动当地发展富硒产业,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新田模式"。"调查成果服务精准扶贫,这是地质工作者的新时代使命。"湖南省物勘院副院长骆检兰如是说。
在湘西保靖县,一场暴雨考验着地质人的担当。2023年6月30日,由湖南省地灾所承建的湘西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及时发出预警,使阳朝乡猛科村村民得以在滑坡发生前安全转移。这只是他们全年巡排查1000余处隐患点、应急处置200余处、成功预警6次中的一例。正如湖南省地灾所党委书记所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我们坚决扛牢的政治责任。"
第四乐章 传承
——精神火炬永不熄
走进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1大队的陈列室,各类奖状、勋章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的辉煌历史。82岁的建队元老吴中正回忆起1955年的情景:草皮房、萝卜干、煤油灯,还有那封辗转40多天才收到的奶奶去世的电报。省部级劳模肖中银则难忘1959年受邀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的荣耀时刻:"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从为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铀原料,到如今探明超大型白钨矿、钒矿,这支队伍用60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三光荣"精神。
在湘南地质勘察院,老一辈地质人伍仁和的话语朴实而深刻:"我们盼望社会更加理解地质工作,进一步改善地质工作的条件与环境。作为地质工作者,为国家找到急需的矿产资源,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我们感到由衷地自豪。"而在水口山地区奋战44年的二一七队,则用一首诗表达了他们的情怀:"四十四春华秋实,几多地质探矿情;往昔峥嵘岁月稠,抛家舍业驻荒芜。不为名来不图利,只盼康矿惊中华;吾辈上下而求索,继往开来从头越。"
年轻的地质人也接过了精神的火炬。湖南省物勘院的"90后"技术员刘晓敏说:"地质生活很苦,但是每当有喜讯传来,比如昂首挺进页岩气市场,海外找矿成果显著,我的心中总是无比自豪。"在湖南省地灾所,一群年轻人正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他们知道,新时代的地质工作不仅是找矿探矿,更是守护绿水青山、服务民生福祉的伟大事业。
第五乐章 礼赞
——大地为证心向党
104年的风雨兼程,104年的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如同北斗星辰,指引着一代代地质人在崇山峻岭间开拓前行。从为原子弹研制寻找铀矿的秘密使命,到改革开放时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从传统找矿勘探的"功勋单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队",湖南地质事业的发展轨迹,正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今天,当我们驾车行驶在郴州宽阔的马路上,仰望那幢幢高楼时,不应忘记,这座城市财政收入的60%来自矿业,而矿业背后,是地质人用双脚丈量出的矿脉图;当我们品尝新田富硒大豆、洞庭湖富钾稻米时,应当知道,这是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转化的美味;当我们安享暴雨中的平安时,要记得有那么一群人正在地质灾害预警中心24小时值守。
大地为证,山河作凭。湖南地质人用锤子敲击出的,不仅是矿藏的方位,更是对党的忠诚;用钻机穿透的,不仅是地壳的岩层,更是科技的高峰;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三湘四水的距离,更是初心与使命的征程。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那一个个矿床、一份份报告、一口口水井,都是最动人的诗行,都是献给党最真挚的赞歌。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地质人的故事仍在继续。如同湘江之水奔流不息,如同南岭山脉巍峨永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质事业,必将在这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而我们心中的赞歌,也将随着地质锤的敲击声、钻机的轰鸣声、数据的分析声,永远传唱下去,直至地老天荒。(文/城调所退休职工李泽燕 编辑/姚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