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 地质文化

赓续核地质精神 赋能高质量发展——省核地质所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综述

岳雯丽

文明是发展的灯塔,精神是前行的风帆——近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省核地质所”)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省核地质所高举“核”字大旗,践行“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以核地质精神为魂、高质量发展为基、惠民利民为本,将文明创建融入发展大局,在事业传承、技术支撑、民生保障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

赓续核地血脉  锚定文明事业蓝图

文明创建,精神为魂。自成立以来,省核地质所始终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根脉,将红色基因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实现了从“塑形”到“铸魂”的跨越,传承发扬核地质事业,锚定了新时代湖南核地质事业的蓝图。

走进湖南地质铀矿勘探陈列馆,“开业之石”静静伫立,馆内珍藏的历史文献、地质日志、勘探影像及“千米掘进大会战”场景复原等,生动再现了老一辈地质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寻找铀矿的艰辛岁月。这里已成为核地质新人精神洗礼的“第一课”,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历史中走来,深深植根于新一代地质人的心中。其深厚的教育价值亦获社会认可,今年5月,湖南地质铀矿勘探陈列馆获评202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案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如何让抽象的“核地质精神”变得可触可感?省核地质所的答案是——讲好故事,走好来路。通过“核地思政大讲堂”,组织退休专家与青年骨干,回忆抗战年代入党时的铮铮誓言,讲述野外勘探时直面极端天气的坚守,重现团队日夜鏖战攻克技术难关的日夜。“体温39.8℃,奎宁还剩3片”“我们每天在碎瓷片般的岩面上跳舞!”等带着泥土味、火药味、汗水味的真实细节,“大国底气从核而来”“罗布泊一声回响”等节目的诉说,让核地质精神变得可触可感。精神传承的脚步仍在延伸,山野之上,职工踏着前辈的足迹,在崇山峻岭间亲历野外勘探的艰辛,一步一履、一钻一探,都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和无声的教科书。从“室内讲堂”到“野外课堂”,“核地思政”特色品牌让精神可听、可看、可感、可践行。

如何传承好70年的核地质事业,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新一代核地质人稳稳攥紧了历史的接力棒。中南地质办具体事务、省核设施退役治理工程监测监护、中南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档案馆等六项重大职能使命,正式扛在了核地质人肩上。以此为契机,牵头编制并申报的湖南省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评价项目,成功推动纳入省生态环境厅“十五五”规划,为业务发展抢占了先机,也点燃了干部职工“赓续荣光、再立新功”的激情。

传承核地担当  激活文明发展动能

立足湖南,胸怀天下。省核地质所锚定“核”心使命,将文明创建深度熔铸于核地质事业发展血脉,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与生态安全为己任,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用专业能力诠释“核”力担当,打响“核能勘探”品牌。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走出去”步伐坚定有力。勇闯海外地质市场,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多国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马里、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地勘项目稳步推进,哈萨克斯坦、斐济相关项目顺利实施,将湖南核地质的旗帜插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国内版图同步拓展,设立吐鲁番基地,深度参与新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高效实施伊犁州2023年中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2024年吐鲁番地区矿山储量年报等项目,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贡献湖南力量。卓越的专业能力赢得广泛认可,30余个工勘类项目荣获优质工程奖、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奖等荣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将专业技术优势精准对接生态保护修复需求。承揽的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核物理环境监测评估项目,建立了空气吸收剂量率、土壤氡基准值库,创新形成“网格化监测+多介质分析+GIS数据库”标准化流程,成果已纳入省级自然资源数据系统,为守护“绿心”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深化“科技下乡”,创新推进地质灾害“点面双控”体系建设,成功实现从“隐患点”单一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转变。精心打造的地质灾害防治“安化样本”成效卓著,慈利县成功避险案例获省应急管理厅通报表扬,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强化产学研融合,与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紧密战略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2024年获批专利10项(发明专利4项),两项科研成果荣获湖南省地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人获得“湖南省青年地质科技奖”,1人获评“湖南省矿产资源优秀科技工作者”。编写的《马达加斯加穆龙达瓦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及高效勘查综合技术体系研究》被列入湖南省2025年重点研发计划指南,是近年来全院唯一被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

守护核地家园  绘就文明幸福底色

文明创建,根在为民。核地质所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将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作为洪江、洞口、会同、金洞、慈利等8个县区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单位,2025年汛期,技术骨干冲锋在前,成为风雨中的“生命守护者”,累计排查隐患点2819处、巡查重点区域841次,提交调查报告63份,转移群众2901人,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节点,地质专家深入村镇社区开展科普讲座、宣传、应急演练等1900余场次,生动的讲解、逼真的演练,让防灾知识深入人心,切实提升了群众的防灾避险自救能力。

以“核力同心争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党员先锋队、青年志愿服务队活跃在中小学、社区、街头,开展义务清扫、科普宣传、帮扶困难群众、社区疫情防控等,省核地质所的“红马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地质科普进校园”活动深受喜爱,专业技术人员带着《辐射的奥秘》《“铀”迹可寻“核”创未来》《铀矿:地球深处的能量密码》《“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的故事》等精品课程和模型走进校园,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30场,覆盖学生1.2万人次,服务时长超500小时,点燃了孩子们心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的热情。

深耕人文建设,构筑职工幸福堡垒,“职工之家”“心灵驿站”搭建温馨港湾,“金秋助学”“寒暑假托管班”解决后顾之忧,“单身职工俱乐部”“核地玫瑰”读书会丰富业余生活,健康义诊与定制体检套餐护航健康。2024年走访慰问劳模、困难职工、离退休人员等累计1300余人次;推进长沙湘核佳苑西侧高边坡、衡阳基地废弃烟囱等安全隐患整治,切实解决职工急难愁盼,让文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员,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向心力。

如今,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站在新起点,省核地质所将以精神文明为笔,实干担当为墨,在地质勘探的山野间、服务民生的道路上、科技创新的浪潮里,勾勒文明建设更多可能,让精神文明光芒照亮核地质事业前行方向,书写更多温暖而坚定的故事。

(作者系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高级政工师)

(责任编辑/姚 岑)

赓续核地质精神 赋能高质量发展——省核地质所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综述

33743105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