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地荣光・老兵风采 | 罗福良:铁骨刻下大地年轮
人物小传
罗福良,男,汉族,湖南宁乡人,1956年8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1月退役,现为省地质院核地质所退休职工。服役期间,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获得嘉奖1次,荣立三等战功1次。
窗外,细雨敲窗,阴冷的空气沉沉压在罗福良的右膝上。他下意识伸手按了按那处旧伤,指尖触到的,是一枚穿越了四十余载烽烟、在南疆血火中淬炼出的印记——三等功勋章。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无声诉说着一位老兵的忠诚与荣光。
时间回溯到1979年2月,祖国南疆,战云密布。时任广西边防部队战士的罗福良,所在连队作为主攻第一梯队,肩负着撕开敌人防线的重任。2月17日凌晨5时20分,总攻的号角划破黎明前的沉寂。初次直面战争的罗福良,瞬间被卷入残酷的炼狱:炮弹呼啸着落下,炸出直径十多米的深坑,吞噬着年轻的生命;硝烟弥漫中,焦黑的山坡上散落着牺牲战友的残肢断臂,触目惊心。
每一次睁眼与闭眼,身旁都可能永远失去一位战友。然而,“向前冲锋!拿下阵地!”的命令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血肉铺就的征途,也点燃了罗福良心中无畏的火焰。
3月5日,在向凉山方向推进的激烈战斗中,死神骤然降临。敌军重机枪的子弹凶狠地洞穿了罗福良的右膝膝盖。剧痛如潮水般瞬间将他淹没,鲜血霎时浸透了军装,染红了身下的焦土。一位河南籍战友冒着弹雨扑过来,用颤抖的手为他紧急包扎止血。然而枪伤狰狞,简单的包扎在汹涌的血流前如同徒劳。钻心蚀骨的剧痛最终将他拖入昏迷的深渊。
约四小时后,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对使命的执着,刺破了无边的黑暗。罗福良苏醒了。面对几乎失去知觉的伤腿和持续失血带来的极度虚弱,一个强烈的信念支撑着他——“爬回去!一定要活下来!”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双手支撑,拖着那条血肉模糊的伤腿,艰难地从隐蔽的山沟向后方开阔地挪动。
当部队发现他时,那条饱受摧残的腿已肿胀变形,伤口深处甚至滋生了蛆虫。战友们迅速将他转移至相对安全的防空洞,并火速联系后方担架队。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广州军区第一九七医院。医生检查后神色凝重:“再晚一天,只能截肢!”诊断结果冰冷而残酷:右髌骨粉碎性骨折。最终,那块承载着冲锋记忆的骨头被永久摘除。
战火的洗礼,用血与痛铸就了荣誉。由于作战英勇、完成任务坚决,罗福良被部队授予三等战功。硝烟散尽,战场上的勇士悄然转身,在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四大队开启了建设者的新征程。战场赋予的坚毅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熠熠生辉——他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职工代表。
然而,身体深处那份来自战场的烙印从未远去。每逢阴雨,旧伤便如约而至,隐隐作痛,成为伴随他终身的特殊年轮,无声诉说着那段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烽火岁月。
“我非常幸运,能活着回来,有工作、有退休工资,看着生活蒸蒸日上,国家日新月异,我很知足。”每每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这位历经生死的老兵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这份知足,是穿越生死后的豁达与感恩。
细雨初歇,窗棂上水珠滑落。罗福良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枚功勋章上,指尖抚过冰凉的金属,仿佛再次触碰到南疆滚烫的土地。那处旧伤,这枚勋章,连同他爬行过的每一寸焦土,共同构成了他生命中最沉重的年轮——一圈刻着战火的残酷与身体的剧痛,一圈印着军人的铁骨与不屈的忠诚,一圈又一圈,层层叠叠,最终融入了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文/庞雪辉 编辑/姚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