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翻过的山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时,那些年翻过的山,便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次第铺展。
壶瓶山---初遇地质的模样
湖南“生态明珠”与“屋脊”——壶瓶山,是我2012年踏上地质之路后翻越的第一座山。从“桑石矿调”到“朝阳铜矿普查”,这里不仅是专业知识落地生根的试验田,更藏着我成长的最初印记。去年参与“阳坡及潘坪磷矿隐蔽致灾普查”时故地重游,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踩着溪涧石头采集化探样时的小心翼翼,劈开荆棘丛追索地质界线时的专注,在山梁间穿梭寻找矿化信息时的执着......
那时总有些“第一次”在前方等着:第一次写化探报告时的手足无措,第一次用新软件作图时的反复试错,第一次建空间数据库时的茫然无绪。但我知道,地质人脚下没有绕不开的坎。翻资料、问老师、请教学长,再加上领导同事递来的“火把”,难题一个个被拆解。当报告最终通过评审,得到专家点头时,才懂“翻山”的意义 ——不是抵达,而是学会在攀爬中长出力量。
古台山---扛起责任的重量
古台山的名字里,藏着另一重成长。这座隶属国有林场的山,矗立在雪峰弧金腰带上,山高、坡陡、林密,恰如我在这里迎来的挑战 —— 第一次独立主持项目。
从“岩屋山金矿普查” 到“高岩洞金矿普查”,无数个“第一次”交织成难忘的记忆:在山村里用蹩脚方言沟通时的窘迫,第一次钻进老硐时既好奇又紧张的心跳,发现新矿脉时攥紧地质锤的激动,参观玉坤金矿时眼里按捺不住的求知欲......项目像一棵需要精心浇灌的树,从设计编写、评审,到野外槽探、地质填图、化探采样,再到野外验收与总结报告提交,每一片叶子都要盯紧。
我渐渐明白,项目负责人不仅要熟稔地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更要像解方程式般钻研规范、对比同类矿床,让报告里的每一个数据都站得住脚。而比专业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团队里搭起桥——协调各方、凝聚人心,原来“翻山”不止靠力气,更要靠齐心。
斗金山---带着团队一起攀
斗金山不高,却以陡峻的山势和茂密的植被,成为我正在攀登的新高峰。同样坐落在雪峰弧金腰带上,从“新漠滨金矿”到“新漠滨金矿边部普查”,这里的每一步都踩着“责任”二字——作为大项目负责人,压力如影随形,却也化作最足的动力。
我常对团队说,地质人脚下的路,要靠“勤”字铺就。勘查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野外工作的每一项安排,都得反复推敲;带头钻进密林、蹚过溪涧,不是逞强,而是知道“以身作则”四个字比任何指令都有力。在斗金山的日子里,我们白天在野外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晚上围坐在一起啃规范、学技术,谁遇到难题,大家凑过来一起想办法。
生活里,账本记得清清楚楚,一分一厘都花在刀刃上;安全上,红线永远不能碰,从安全帽到施工规范,再小的细节也不能马虎。因为我知道,这座山不是一个人在攀,肩上扛着的,是团队的信任,更是对“找矿”这份事业的敬畏。
山的回响
有人说,找矿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可我总想起那些翻过山岭的清晨——阳光穿过树梢洒在地质图上,露珠从矿样袋上滚落,远处的鸟鸣和我们的脚步声叠在一起。东山峰、龙窖山、落子山、丫柱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山,它们沉默地矗立着,藏着富饶的矿藏,也藏着地质人默默无闻的坚守。
就像歌里唱的那般:“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那些年翻过的山,早已化作心底的坐标——每一步攀登,都是向大地致敬;每一次驻足,都是为了让更多宝藏,在我们的汗水里苏醒。(文/信栋林 虞蕙鸣 编辑/姚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