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探宝显担当 匠心传承谱新篇——记省地质院城调所会同县新漠滨金矿勘查项目部的坚守与传承
在会同县漠滨乡的崇山峻岭间,一支地质勘查“尖兵”正以科技之笔描绘矿脉图谱,用赤子之心叩响深地宝藏。作为临时指派去接替工作的人员,我在为期一月的实地工作中,深切感受到他们如何将地质“三光荣”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资源安全的实际行动。
师徒档接力,深山里的技术传承
项目部由信栋林率领三个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和三个积极向上的实习生组成,青老交替,师徒搭档,组成“1+3+3”的梯队,在山谷与丛林交织的复杂地貌中,展开了一场传统地质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攻坚战。项目部每天主要围绕在编录、取样、资料整理、综合研究、与矿方沟通汇报中度过。老技术员们手持地质锤、放大镜,手把手教实习生辨认岩性矿物,年轻人则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结合三维建模技术优化布孔方案。“老师傅们对矿脉走向的判断几乎‘直觉精准’,而我们用新技术验证时,发现误差不到1米!”实习生周黄奇感慨。这种“传统经验+现代技术”的碰撞,让布孔效率提升30%,为深部找矿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老融合”技术范式,更让地质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薪火相传。
脚步丈量责任:协调员的“多重角色”
在侗族苗族聚居的生态敏感区,项目部创造性破解国防林与二类公益林交叉带来的施工难题,开创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勘探双赢的“会同模式”,为同类矿区勘查提供了示范样本。50多岁的老陈白天上山踏勘,顶着近三十度的坡度,三十八度的高温,紧紧跟在手拿罗盘、GPS、背抗地质包的技术员身后,三步一爬,五步一滑,只为尽量减小孔位误差。考虑到便道修建既要方便钻机搬运,又要节省修建成本,老陈三番五次与村民协商,为了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深夜还在比对查看他们的林权证。项目部带领团队反复优化路线,最终在陡坡上“劈”出一条又一条的安全便道。“每个孔位背后都是几次的路线比选和多方协调。”信栋林说,正是这种“既要懂技术,又要会沟通”的复合能力,保障了钻探任务如期推进。
匠心铸就品质:岩石里的“地质密码”
在钻孔编录现场,技术员们对岩芯编录的严苛令人动容——认真、专注,每一段岩芯都要用水洗干洗仔细观察再描述记录拍照,看着不确定的通过交流讨论确定,尤其是对矿脉段,是慎之又慎,“我们打一个孔主要就为了这么点矿芯,这是宝贝,是密码,我们必须得认真解读”。由于坑道任务比较重,老技术员彭工带着几个小年轻几乎每天都进坑道,带着干粮在矿洞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出洞时浑身湿透,不知是泥水还是汗水,却笑容灿烂:“今天又收获满满,嘿嘿!”矿方代表竖起大拇指:“他们交出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从人工编录到智能检测,从老一辈地质人的“罗盘情怀”到年轻人的“数字智慧”,这个平均年龄38岁的项目团队,用半年时间完成相当于过去两年工作量的找矿任务,他们以6000米钻探进尺、1200米坑道编录的扎实成果,在湘西复杂构造区谱写出新时代地质找矿的“会同答卷”,也生动诠释了“三光荣”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们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每一组数据,都是对“向地球深部进军”使命的生动回答。 (文/魏尚敏 编辑/姚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