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相伴 “普”写攻坚答卷——湖南省地质院资源所“三普”工作纪实
2022年初夏,万物吐绿,田野里的雨滴答滴答地下个不停,仿佛在为即将启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奏响一曲序章,彼时,湖南省地质院下属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的会议室灯光刚刚熄灭,一场守护“湘土”安全的工作正在悄然起势。
初绘湘图,从筹谋布局到全面动员
曾经农民俯身插秧的田间,如今机械穿梭驰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也带来耕地资源破坏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作为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三普”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拖沓。
没有模板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只有一张白纸。要在广袤三湘大地上布下5000多个精准采样点,完成7342份样品的检测任务,产出192万项次的数据——这是一次对检测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全员意志的挑战。
从组织筹建开始,资源所便以快制胜。所属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实验检测中心三家二级实体迅速“握指成拳”,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一支支组织有力、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三普攻坚队”。兵分数路,直插前线。为确保技术水平与执行效率“双提升”,资源所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一边统筹任务分工,一边全面升级硬件设施:先后购置先进实验设备、优化样品流转系统、重建质控流程。面对2023年10月全国“三普”招标高峰,仅用短短20余天便频传捷报——连夺娄底、怀化、株洲等15县20标,累计中标金额近3000万元。
然而,中标只是开始,高效履职方显担当。队伍没有缓冲时间,马不停蹄投入实战。白天,他们奔走在田野与山地之间;夜晚,实验室灯光如星辰般亮起,照亮他们专注的身影。采土称重、研磨制样、物理实验、化学分析、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严谨和匠心。他们深知,土壤普查绝不是简单的数据采集,而是千百次重复与坚守,更是对脚下这片热土最深情的守望。
行走湘野,在泥土与数据之间奔波
为做好土壤“三普”,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资源所人始终使命在心、责任在肩!
2023年的深秋,清晨六点,天未亮,外业队员背着装备出发,驶向湖南西部沅陵县的深山。一张采样计划表上,红色标记密密麻麻地圈出了当天的行进路线,十多个点位,跨度30多公里,平均每个点间相距数公里山路。
“这些点,像星星一样撒在地图上,但我们得用脚,一点点把它们连成线。”辰溪县项目负责人杨必玮的鞋已换了两双,背包肩带也缝补了好几回。
这正是资源所“三普”工作最为密集的阶段。采样工作横跨山地、丘陵、水田、林区。测绘中心与规划中心的技术员们走进中方、宁远、溆浦、攸县等多个县市,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严寒中蹚水过田。有时,一天只能完成五六个点,有时,只能借宿在老乡家。
“每一个点位,都有其土壤的脾气,我们得摸清它,每个数据都关系着粮仓安全。”攸县项目负责人蒋肃湘一边弯腰采样一边说道。
外业现场,技术员们专业严谨地执行着每一项操作流程。每一处样点记录土壤颜色、质地、水分含量等20余项指标,仅在沅陵县,资源所便完成了1408个样点采集,因调查采样符合规范要求,成果优秀,2024年5月30日一举通过怀化市首轮县级验收。
另一端,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这里,是数据诞生的地方,是“田野音节”转化为“科技语法”的中枢。2023年12月,须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至少1900个样品的检测与数据上报工作,46名检测技术员分布在10余间实验室内,按流程划细分为6个生产小组,检测负责人周良君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验台就是责任田,哪怕一丝误差,也可能导致一串结果失真。”
“土壤检测的细致程度,可能超乎你想象。”年轻检测员谢意祥说,“筛分样品时不能有一根草根残留,温度偏差不能超过0.5度。”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工艺,正是对土壤数据尊重的体现,每一条数据背后都是科研人员的一次次操作、一次次比对,蕴含着技术人员与泥土之间的精密互动。
“数据进库的那一刻,我们知道,真正的工作才刚开始。”资源所实验检测工程师们在深夜审核完最后一组数据时踏着月色回了家。此时,实验楼的灯已经连亮了好几个晚上。
2024年10月11日,资源所内业测试化验检测工作以94.9%的合格率排名全院第一,在全省名列前茅,受到省农业农村厅、土壤普查办多位领导的高度肯定。
解码湘土,让数据赋能粮安与生态
在数月的田野奔波与实验攻坚之后,“土壤三普”工作终于进入了成果汇总与系统建库阶段。近200万项次的数据,几千份样品的指标汇总,要从“星星点点”绘制成“宏观地图”,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次深度“破译”的挑战。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但每一串数据、每一张图纸、每一袋土样,都是湖湘大地最真实的回音。
“土壤三普”的主体工作已告一段落,而资源所的脚步仍未停歇。我们将把这些成果延伸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与污染防控等领域,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守护绿水青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精准的科学支撑,在农业强省、生态立省的道路上,贡献湖南地质资源铁军的智慧与力量。(文/李婷玉 龚慧云 文 琴 编辑/姚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