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 地质文化

一份接续奋斗的生态答卷——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慈利岩溶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工作纪实

“满山是岩壳,出门就爬坡。滴水贵如油,寸土惜如金。”

张家界市慈利县长峪铺村位于九寨坡下、溇水北岸,这里喀斯特地貌广布,遍地是石头,到处是天坑,一首民谣诉说了这片贫瘠土地的过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炳秀的带领下,长峪铺人民创造了愚公移山般的奇迹:搬走17万方岩石,填平58个天坑,垒砌50多公里岩坎,挑土造田2000余亩,开凿山塘水库,铺设引水长渠,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改造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并探索出旱粮生产“两季三熟”模式,令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旧貌换新颜,长峪铺村“南方大寨”的名号自此传开。

斗转星移,六十年后,长峪铺村又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2025年5月22日,受暴雨影响,慈利县溇水河通津铺镇长峪铺村段一地下河出口突发污水涌出,附近杨家坡溶洞污染等环境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一块“硬骨头”。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迅速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全力支撑地方政府展开了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闻令而动,立即组建了一支由水文地质、测绘、物探、环境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火速奔赴“前线”,承担了杨家坡、大田坑岩溶洞穴污染溯源,垃圾堆体测量,溇水流域岩溶系统调查及疑似污染舆情应急调查等艰巨任务。

为在项目一线筑起坚强堡垒,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党委果断决定,成立慈利岩溶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任命项目负责人、水工环高级工程师帅焕同志为党支部书记。这支队伍,能否像当年的长峪铺人民一样,在新时代的“岩壳”上,再次书写“战天斗地”的答卷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慈利岩溶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

地心亮剑:暗河深坑间的勇敢挑战

抵达慈利县城,党员廖佳和罗兰拎着一袋馒头与我汇合,罗兰告诉我,“这是给周进的,三个馒头、一瓶八宝粥和一大瓶水就是他在溶洞中一整天的口粮。”在等待午餐的短暂间隙,廖佳掏出笔记本电脑,神情专注地盯着屏幕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这两个细节让我即刻体会到了一线工作的艰辛与紧张。

山路颠簸辗转至长峪铺村。步行穿过一片农田,前方灌木丛生,无路可行。党员周进挥舞镰刀开出一条路,我们从灌木丛中钻至风洞洞口。


在险峻的溶洞深处,伸手不见五指,依赖头灯和手中的电筒,我们深一脚、浅一脚,鱼贯而行。驻守项目的入党积极分子李淑雅一路向我讲述了一些“花絮”,“这个溶洞还比较好走,垂直的溶洞那才危险。周进第一次下杨家坡溶洞时,一个不小心,身上背的设备撞到了岩壁,一声闷响在洞中回荡,他赶紧稳住身体,扶住几乎垂直的岩壁继续下降,幸好绑着的安全绳结实。下到底部,他双脚陷进了几乎没膝的泥泞中,艰难完成工作上来时,双腿直抖,裤脚还滴着泥浆。现在呀,周进上下溶洞已经非常利索了,还能背几十斤样本呢。”

周进依然在最前面探路,听到我们提及他,回头腼腆地笑了,“当时确实吓了一跳,但关键时刻就得往前冲啊。不过,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团队协助,我心里还是有底的。”

置身黑暗与寂静压迫的无人之境,每一次借助绳索下降,都是向污染核心的勇敢探索,也是一次和内心恐惧的斗争。在溶洞、天坑、地下暗河深处,党员们以行动为“剑”,直刺黑暗腹地,退缩从来都不是选项。

硬仗硬打:分秒必争的党员速度

5月30日,身为“第一调查员”的帅焕,带领党员们背负着沉重的设备,率先进入生活垃圾和养殖粪污污染较为严重的杨家坡溶洞,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持续作业6小时,首次完成了1300米暗河的精密测绘。


白天完成现场作业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后方战役”在闷热的项目部又悄然打响。项目组成员需连夜梳理当天采集的数据、图件,整理工作资料,汇总项目进展,讨论形成工作成果汇报材料,研究制定明日的调查与治理计划。一到晚上,项目部便灯火通明,俨然一个“战斗指挥部”,党员们围坐在一起,争分夺秒地整理、分析、筛选资料,激烈的技术讨论火热进行,技术难点被逐个攻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已成常态。项目在连轴转的攻坚中稳步推进,帅焕带着倦容却又倍感骄傲,“越是紧要关头,咱们的党员队伍就越是豁得出、靠得住!”

风浪未平波涛又起,6月,汤溪河浑水翻涌、市场河水质浑浊等突发环境事件接连发生,舆情升温。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项目组第一时间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细致排查、层层分析,最终确定汤溪河浑水翻涌为河底沼气涌出导致,市场河浑浊主要由地质土壤条件与暴雨径流双重叠加作用导致,均为自然现象。项目组以最快速度出具了科学严谨的技术报告,及时消除了群众恐慌,其“严谨、务实、高效”的作风赢得了慈利县政府高度评价。

科技赋能:解码地下暗河的污染迷局

“溶洞中的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何种影响呢?”外行的我向帅焕请教。

“慈利县境内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占总面积的54%,岩溶中等至强烈发育区广布,土层薄甚至基岩裸露,导致岩溶地下水极易受地表污染影响。”帅焕的解答清晰明了,“污染物一旦进入岩溶含水层,短时间内可能污染下游地表水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环境。而一旦洞内石笋、钟乳石等岩溶景观被污染破坏,自然恢复将十分缓慢。”

面对杨家坡溶洞复杂的空间结构与隐蔽的污染路径,科技手段成为关键突破口。项目组深入溶洞内部,利用3D激光扫描仪精细刻画其空间结构,绘制暗河“三维立体图”,结合传统测绘,精准定位了暗河内污染输入点及污染滞留区。

作为首个深入大田坑溶洞超50米垂直深洞底的技术团队,党员周进、张海忠带领的7人小组克服困难,背着上百斤的钻探、物探设备,佩戴防毒面具,运用地质雷达、背包钻、测绘等设备,多方法相互验证,成功测算出垃圾堆体的精准方量,破解了底数不清的难题。

基于前期扎实的基础工作,项目组提出并实施了溇水流域(慈利段)岩溶地下水系统调查方案,正在对地下河系分布与岩溶发育规律进行清查,为慈利县实施畜禽养殖分区管控、推进流域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从三维建模到多方法探测,从数据解析到规律推演,项目组在慈利岩溶地区绘制了一幅污染防治的立体家底图,为解决类似环境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调查治理路径。

硬核担当:当好新时代的环保先锋

“驿道九折捍雄关,长峪十里拱平原。一滔溇水忆沧桑,千年村庄换新颜。”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长峪铺村延续“战天斗地”的优良传统,迎来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一条条水泥路,在山间纵横交错;一栋栋新楼房,在旷野里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落地开花,在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慈利项目是我们目前最具挑战性、最艰巨且危险系数最高的项目。”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环境中心负责人景营利的赞赏溢于言表,“每个时代的主题不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黄炳秀书记带领村民向山地要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历届村支书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解决发家致富问题;现在在帅焕书记的带领下,党员们在黑暗险境中冲锋陷阵,就是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环境治理保护提供精准的数据、科学的依据,提交一份完美的生态答卷。时代主题在变,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接续奋斗和硬核担当。”

工作间隙,慈利岩溶项目临时党支部挤出时间,参观了长峪铺村史馆。前辈们“向荒坡要耕地,向山地要粮食”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激励一线党员“查污染摸实情,守青山护绿水”的最强引擎,为党员们注入了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磅礴信念。

当前,溇水流域(慈利段)岩溶地下水系统调查正在马不停蹄地开展,后续慈利岩溶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还将开展示踪试验,分析地下暗河分布情况。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党员队伍,以大地为纸,行动为墨,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这支“环保先锋”将持续深耕地质环境领域,守护三湘大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文/刘湘秀  赵文婷  图/水环所  编辑/麻 婧)

一份接续奋斗的生态答卷——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慈利岩溶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工作纪实

33784292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