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里的思念
张龙才
我是一名揭露分队的钻探工作者,俗称钻工,同时也是一名“核二代”。1979年11月参加工作,2022年6月退休。从事野外钻探工作十多年,挖过槽探、打过手掘坑道,我深刻领会到钻探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单一枯燥与挑战,同时也感受到核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野外工作都是最接近原始的人们,在一片片没有人生活的地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日出日落周而复始中,而我们却要24小时地运作着“三班倒”的工作制,中饭和晚饭由食堂工作人员送饭菜上山。记得有一位新来的广东籍的女青工,由于刚参加工作还不能独立掌勺,只能做配菜工,且负责山上工人的送饭工作。对一个小个子女孩送饭遇到下雨或雨后那就更难了。雨后的山路,虽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清洗过的丝带,蜿蜒在青山翠谷之间,可当踏在这湿漉漉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特别是走在泥泞的小路时,犹如迷宫,每一步都让人感受到沉重和阻碍,时而陷入无边的深渊,让人望而生畏。山路两旁的草丛里,水珠在叶片上滚动,阳光一照,宛如细碎的钻石闪烁光芒,挑着饭盒走过就像是洗了个日光浴,浑身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露水,看到这情景真让我们这帮男人心痛。慢慢地我们的心也和自然融合了。
回顾工作初期遇到的一次山洪,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令我真正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探的不易。那是1981年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个工作地,沅陵县蚕芒公社桠头大队,地处山区。当时,农田耕作主要是依赖人力和畜力,如黄牛和水牛。插秧、耕地、收割等农活全靠人工完成,体力消耗巨大。农村没有水泥道路,全是石子路或是泥巴路,也没有自来水供应,电力也不足,村民们依赖煤油灯照明,这种灯光虽然微弱,但却带来了家的温暖。此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步行或用扁担、独轮车等传统工具,现代化交通工具如汽车和拖拉机都罕见。村民们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劳作结束后,大人们喜欢在村口闲聊,孩子们则在田野间赤脚奔跑玩耍。傍晚时分,各家各户升起袅袅炊烟,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乡村景致。农闲时,他们还会饲养鸡鸭等,并将部分农产品带到集市售卖,生活也逐渐改善。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而我们勘探工作的生活也是单一枯燥。工作环境极为艰苦,且存在安全隐患。常年工作在偏远、艰苦的环境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繁重体力劳动,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始终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在大地的深处。身穿简单的工作服,头戴柳条编的安全帽,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外表朴实无华,但精神状态饱满,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我们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在搬运和安装钻机、钻塔等重型设备时,常常喊着整齐的号子,齐心协力完成任务。虽然我们常年远离家人,工作在偏远的荒野或深山,面对孤独和危险,但依然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可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工余时间互相鼓励,用幽默和笑声缓解疲劳,展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住的是在桠头大队的养猪场,我们到来后把猪处理到别的地方。我们大部分的住宿房就是这排长约60米的砖墙房子,它靠山体呈三角形布置,左前方也是山,两山之间有一条上游延续而下的山溪水沟,常年流水不断,溪沟出了山口流向当地村民为耕地用水而建的渠道。在两山之间就是农民的水稻种植区,渠道与简易公路相邻依田而建。当地居民的房依山而建,全是木头房。住地交通不便,距蚕芒公社约14里路,只有一条简易的石子公路,但没有交通车。距供销社的百货商店也有6里的山路。当时的商店只有一些日常用品和农资商品等,我们要用到的针头线和信纸信封只能到那里去购买。我们的到来,在当时村民从来没看到过一下子来了几十号人的队伍,感到很惊讶,听说我们是来找矿的,他们也很高兴。据说当地大部分人没有出过远门,也没有去过县城。就是连我们夏天常吃的西瓜都不认识,有一次我们从队部运来一些西瓜,有些工人居住在老乡家的,送给房东老太吃西瓜时,她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这是一种夏天清凉可口的水果。可想而知,他们当时的闭塞和落后。
那次山洪是在一个夏末初秋的傍晚,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大家有的在外闲聊,有的在煤油灯下看书或在给远方的家人写信,我正在听收音机。当时,收音机是一种很奢侈的个人物品,这也是我们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者不变的日常生活。突然,门外传来“山洪要来了”的一阵令号,我还懵懂地认为,天都没有下雨怎么会来山洪呀!这时我的班长对宿舍里的人说:“赶快把床上的铺盖卷起来,把自己的箱子放到床上去,然后去食堂把东西保护起来。”当时,野外勘探工人的随身个人物品就是一副木架子床,和一个长1米、高0.7米、宽0.6米的木板箱子。搬家时,我们自己的物品全部可以装入箱子中,也是我们当时勘探工人的标配。随后各间房子里的人都朝食堂而去。一阵工夫,食堂里的东西都搬到高处做好了保护措施。正当大家想松一口气的时候,在食堂正前方的溪沟中涌来一股强大的浑浊洪水,像刚开闸似的,铺天盖地地涌向我们较宽阔的生活区,朝着食堂方向冲来。我们的食堂是用竹席子围挡作墙的,而支撑整栋房子的是埋入土体里的木柱子。看着这汹涌而来的势头,班长很有经验,他一声令下,“快把食堂前后的围挡席子拆掉,让洪水顺畅通过,否则,会冲毁房子,我们保护起来的粮食等东西都会受到影响。”大家看着洪水很快没过膝盖,有的用刀割去席子,有的直接用脚踹掉席子,在统一指挥,齐心协力下,前后围挡席子全部拆了下来,洪水也顺势而过。这山洪来得汹,去得也快,约半个小时后,洪水平缓而去,积水也很快消退,恢复平静,真是一场有惊无险的战斗。
经历这场山洪,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这代人身上所承载的坚韧、朴实、团结、专注、奉献与乐观,绝非几个简单词汇所能概括。
山洪来袭的瞬间,没有慌乱、没有退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它像阳光般温暖,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当每个人都能将个人的力量汇聚成团队的力量时,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团队都能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正如古人云:“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齐心无难关。”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像绳子一样紧紧拧在一起,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我们,就是那个时代劳动者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工人砥砺奋进、铸就辉煌历程中的关键力量。岁月流转,这份精神品质永不褪色,代代传承,持续为祖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编辑/曾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