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 地质文化

时光褶皱里的“共和国勋章”

陈岳峰

所谓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滚烫基因。那些湮没在时光褶皱里的微光,早已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

——题记

做了五十二年的儿子,我突然惊觉,那位与我朝夕相处、沉默如山的父亲,竟是共和国的脊梁。他额头的皱纹里,藏着未被镌刻的纪念章;布满老茧的手掌里,攥着未及诉说的荣光。

我的老父亲今年八十七岁,平素沉默寡言,极少向我们子女提及年轻时的经历。我们只知道,他十七岁离开家乡加入地质队,后来调到核工业部湖南415医院南岳分院,与母亲团聚。在这两段岁月里,父母先后迎来我们姐弟三人,我们的童年都在415医院南岳分院度过。父亲四十七岁时,带全家回到老家江苏省张家港市(当时还是沙洲县),在当地一家水泥厂工作,退休后便如大多数老人一般,帮子女带孙辈,日子平淡地流逝,父母也一日日老去。惭愧的是,作为儿子,我对父亲的了解,仅存于相册里几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父亲年轻帅气,神似如今的明星佟大为,淡淡的笑容、整洁的着装,尽显年轻时的自信与骄傲。

直到去年,幼时一同长大的发小洪州哥联系我,称纪念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之际,原核工业部老员工符合条件者可申请纪念章,我的父母均符合申领条件。尽管二老早已离开核工业系统,但仍可设法提供证明文件。两位老人听闻此消息,满心兴奋与期待。

为达成老人心愿,我踏上了漫长的寻证之路。母亲谭仁玉从事业单位退休,相关档案资料较顺利便拿到了。而父亲的证明材料却颇费周折。当年父亲从湖南调回江苏,为让全家顺利返乡,他从事业单位调至当地企业建筑水泥厂,退休后不久,工厂便因环境污染问题被关停,相应的档案资料难寻踪迹。

张家港市各级档案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我逐一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一个档案室,我终于寻得父亲的档案资料。一张薄薄的纸,记载着父亲的工作经历:1956年8月至1969年12月,地质部三〇九大队三分队;1969年12月至1985年9月,核工业部湖南四一五医院南岳分院。其间,洪州哥也提供了重要的证明材料。在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编撰的《建局五十周年征文集》回忆篇中,郭尚忠与罗础撰写的回忆录里,清晰记录着父亲的名字与成就:“1958年12月,找矿员陈锦岚、吴正照、马嗣良、韩国太在自己的测线上发现了矿化线索,便一路穷追猛打,直至越过了湖南、江西两省的省界,还没停止工作......”这一线索的发现,最终催生了鹿井矿区。另一本《辉煌的历程——纪念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成立50周年》的大事记中,也清晰出现父亲的名字:“1958年12月,三〇九大队三分队三小队操作员陈锦岚、马嗣良、郭(应为:韩)国太等人在汝城普查,发现鹿井异常区”。

这些文字记载,如钥匙般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大门。父亲娓娓道来,我眼前浮现出一段激昂往事:在湘南的崇山峻岭间,一位刚满20岁的年轻人,与伙伴们在汝城鹿井地区捕捉到期待已久的异常信号。暴雨滂沱的深夜,他背着浸透雨水的采样包,在山道疾行几十里,将希望带回大本营。后来,父亲因这项发现,作为先进代表赴北京接受表彰,并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专用接见坪上,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遗憾的是,他未留下当时的珍贵照片,当年的奖章也因多次搬家不知所踪。

2024年12月27日,我们终于收到梦寐以求的纪念章。两位老人一生见证共和国核事业发展,共和国亦未忘却他们的贡献。两枚金灿灿、沉甸甸的纪念章,是对他们青春岁月的见证与嘉奖,更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与荣耀。当二老穿上最庄重的服装,戴上纪念章与我们合影时,那发自内心的笑容里,我看到的是老一辈的信仰、忠诚、责任与坚守。那些散落在历史缝隙的记忆碎片,此刻在他们胸前折射出璀璨光芒。原来,有些奉献无需镌刻丰碑,它们早已化作大国重器中永恒跳动的脉搏。看着眼前这位每日晨昏侍弄菜蔬的普通老人,我难以想象他年轻时竟有如此不凡经历,共和国核工业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陈锦岚。

2025年3月25日,湖南地质铀矿勘探陈列馆“309队成立70周年活动”启动。洪州哥第一时间告知我,想邀请父母参加。当问起老父亲是否愿去现场,没想到常年不愿出远门的他竟一口答应。我深知这对他是多大的挑战:当年勘探生涯让他长年脊椎疼痛,一场意外车祸又让他步履蹒跚。由此,我更明白这是父亲多么重要的心愿。我当即决定,尽快抽时间带父亲去久违的湖南长沙,重访故地,重温旧事。老母亲因身体原因无法同行,临行前为父亲找出一套西装,叮嘱我照顾好父亲,多拍照片视频留作纪念。

2025年3月24日,年迈的父亲拖着蹒跚的步伐,与我踏上前往长沙的高铁。一路上,父亲躺在座椅上闭目养神,一言不发,似在回忆往昔峥嵘,又似在为行程积攒体力。洪州哥在高铁站接站时告知,他95岁高龄的父亲郭亚忠伯伯得知我父亲要来,十分  兴奋,准备全程陪同。

对于父亲的行程,洪州哥提前精心安排,既考虑其体能,又尽量满足故地重游的心愿。25日一早,我们满怀期待地出发了。洪州哥先安排我们参观位于长沙市中心窑岭的紫金苑——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祥地,也是17岁的父亲进入三〇九队后的首个驻地。时隔整整70年,城市变迁巨大,父亲已认不出当年的窑岭。但到紫金苑门口,一块巍然挺立的题名石映入眼帘,石上“紫金苑”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旁书小字“湘核三〇三赠”。洪州哥介绍,三〇三即当年的三〇九大队三分队,父亲最早便是分在三分队开启核地质勘探工作。这意外发现,让父亲如遇久别老友,情绪瞬间被点燃。紫金苑虽已变为居民小区,居民大多仍是核地质勘探局员工及家属,且在小区东门附近辟出场地,建成三〇九广场。在这里,我们见到许多纪念三〇九建队史的珍贵照片,老父亲甚至在一张合照中认出了当年的队长罗础,还有许多熟悉面孔,只是名字已记不起。广场上,不少锻炼的老人见我父亲和郭伯伯两位古稀老人在文化长廊前驻足许久,尤其得知我父亲从江苏专程赶来重访故地,都十分热情。一群从未谋面的老人,因三〇九的名字,瞬间亲近起来,共同回忆往昔时光。仲春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照在身上分外舒适,恰似广场上的温馨氛围。

在老人们的祝福与道别中,我们前往本次旅途的重点:湖南地质铀矿勘探陈列馆。郭伯伯和洪州哥为让父亲此次参观留下深刻印象,特地提前与场馆沟通,准备了优秀解说员。然而到现场后,得知父亲曾是鹿井矿区的发现者,此次从江苏专程前来参观,相关负责人员决定在百忙之中亲自为父亲解说。馆内许多珍贵历史物件和照片,在他口中如数家珍,带我们迅速回到那个团结拼搏、负重奋进的年代。父辈们用过的地质锤、水壶和罗盘在陈列柜中静默,岁月痕迹诉说着当年的艰难;简陋的奖状与模糊的黑白照片,记录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尽管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合照中却满是青春活力与乐观笑容,纯净如雨后阳光。每一件展品都触动着父亲的记忆,许多尘封的名字与场景,如石子投入平静水面,在他脑海中激起阵阵涟漪。平素话语不多的老父亲,说起当年往事,开心得像个孩子。参观临近结束,工作人员亲自赠予父亲一枚纪念徽章。那一刻,我清楚看见父亲脸上久违的笑容……

第三站,我们来到郭亚忠伯伯居住的三〇一佳园,这里是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长沙基地,也是三〇一分队的员工家属小区。小区虽建成已久,却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有职工医院和幼儿园,对曾为我国核事业奋斗的老人们来说,实为养老佳园。郭亚忠伯伯是三〇九队第一批到岗人员,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一生为党和国家默默奉献。虽已95岁高龄,却精神矍铄。客厅雪白的墙上,挂着他亲笔书写的书法作品“永远跟党走”,这正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令我感动与钦佩。陪两位老人在小区散步时,不时有老同事与他们打招呼。巧的是,我们竟碰到一位同样来自张家港合兴镇的老同志,与父亲同年进入三〇九队。当年互不相识的两位老人,70年后竟在异地他乡重逢,命运的安排,有时就是如此神奇。

这真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我陪着父亲,看到了他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看到了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团结一心、为祖国核事业不畏艰难甚至愿付出生命的感人场景,更看到了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傲人成就,这些都是父辈们用血汗铸就的荣耀。归途中,父亲倚着车窗打盹。望着他鬓角的白发,我忽然读懂了生命的厚重。那些消失在岁月褶皱里的纪念章,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正如父亲所说:“能为国家找到一克铀,比挣一座金山还值。”这朴素的信念,宛如暗夜里的铀矿,虽不耀眼,却是点亮大国崛起的火种。

父亲胸前的纪念章在春阳下泛着微光,那抹金色忽然光芒万丈。原来,英雄不必是披荆斩棘的勇士,也可以是默默耕耘的平凡人——父辈们用半生光阴在祖国山岭间丈量大地,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托举起大国崛起的基石。当95岁的郭伯伯攥着父亲的手呢喃“三〇九的魂还在”,当两位张家港老乡在异乡香樟树下用乡音聊起进队时的点滴,我忽然明白:所谓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滚烫基因。那些湮没在时光褶皱里的微光,早已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父亲佝偻的背影与年轻时挺拔的身影在光影中重叠,恍惚间,我看见无数个“父亲”正穿越七十载光阴,将信仰的火种播撒在华夏大地。(编辑/曾 丽)

时光褶皱里的“共和国勋章”

33798271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