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她”力量——省地质院水环所三位女地质队员在溇水岩溶的山野故事
题记:2025年5月,慈利县岩溶洞穴生活垃圾、粪污污染情况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受慈利县政府委托,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环境中心临危受命,紧急组建项目组奔赴一线,通过示踪试验、入户访问与样本采集等手段,对溇水流域展开岩溶地下水系统调查。在这支队伍中,三位“90后”女地质队员用青春和智慧,书写了别样的山野故事。
“小李,1995年出生。”
“小罗,1997年出生。”
“小刘,2000年出生。”
当慈利项目总负责人帅焕逐一向我介绍这些年轻的女地质队员时,我难掩诧异。眼前这几位青春正好的姑娘,与印象中风餐露宿的地质队员形象相去甚远。在历经数小时奔波抵达项目驻地后,三位女地质队员用她们的故事,为我揭开了深山里那股独特“她”力量的神秘面纱。
以柔化刚:从“派出所”到“暖人心”
盛夏的午后,烈日将土地烤得滚烫。小罗蹲在村西头的水渠边,手中的试剂瓶在烈日下闪烁。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滚落,在后背洇出深色印记,可她握着瓶子的手始终平稳。
“14点32分,投放点:通津铺镇河井D10洞穴。”小罗专注地记录着数据,突然被一声厉喝打断:“你们在干啥?往水里倒毒药?”一位扛着锄头的村民瞪圆双眼,不等解释便转身离去。不久后警笛声由远及近,小罗和队员被“请”进了派出所。调解室里,她们又急又委屈。直到民警核实证件、耐心解释,村民才恍然大悟。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风波竟成了转机。00后的小刘在入户调查时发现,村民们的态度变得格外亲切。她不仅渐渐学会了当地方言的独特发音,晒黑的肤色也让她更自然地融入了这片土地。有一回,访问到一半,户主突然转身进屋,回来时捧着一大把葡萄干:“我女儿从新疆带回来的,你们一定要尝尝。”
当她们操作无人机时,村民会默默搬来板凳;路过晒场,总有人热情招呼“随便吃”;到了中午,村民更是拉着她们的手不肯放,执意留她们在家吃饭。这些朴实的温情,如山间清爽的风,轻轻吹散了奔波的疲惫,“最动人的是藏在风里、带着温度的热乎人心”。
向壤而生:“掏粪天团”与她们的别样青春
清晨五点,山间的薄纱还未散去。小李和小刘已套上厚重的防护服,橡胶手套内塞着棉纱,口罩外扣着防毒面罩,护目镜边缘被胶带紧紧缠住——这套自创的“防臭黄金套装”,依然难挡猪栏里翻涌的热浪与酸腐气味。
“第三号猪舍,左栏第二格。”小刘的声音从面罩里闷闷地传出。小李蹲下身,铁锹插入粪堆的瞬间,腐熟的沼气混着未消化的饲料味直冲鼻腔。她屏住呼吸,利落地完成取样动作。这样的动作,在连续两个星期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中午在镇上吃饭时,老板捏着鼻子开玩笑:“你们这身味儿,要把客人都熏跑啦!”面对这份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工作,她们却以“掏粪天团”自称,在野外记录簿上写下这个带着自嘲与骄傲的代号。这背后,是年轻地质工作者对责任的坚守,更是她们在特殊岗位上绽放的别样青春。
山河见证:深山里的生日与成长之光
七月的湘西,暑气裹挟着湿热的山风。采样归来的小李在河岸边笑得直不起腰——帅焕的后背沾满了海藻,发梢还挂着几根水草,活像刚从海里捞出来。
“帅哥,你这造型能直接去演《海底总动员》了!”小李边笑边拍照,迫不及待地想与同事分享这个趣事。她哼着歌走进酒店电梯,满心期待同事们看到帅焕“新造型”时的反应。
然而电梯门打开的刹那,熟悉的生日歌迎面扑来。走廊上,同事们捧着插满蜡烛的蛋糕,身旁立着“祝地质小仙女生日快乐”的海报。小李举着手机怔在原地,眼眶渐渐湿润——连日奔波让她早已忘记了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
离别时分,夕阳将最后一抹金辉洒向河面。姑娘们躬身于船舷的身影,与专注的目光、手中的样本瓶、船桨划开的涟漪,一同被静静流淌的市场河悄然珍藏。帅焕骄傲地说:“我们省地质院水环所环境中心31人中,女地质队员就有10人,占了近三分之一。”
这群年轻的女地质队员,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晒黑的脸颊,在深山里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她力量”。初心,不是在惊天动地的誓言中,而是在每一次耐心的沟通、每一次无畏的坚守、每一次温暖的相伴里。她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壮美山河,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文/朱培培 视频/朱培培 刘婷丹 编辑/麻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