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不语,却给我最厚重的答卷
时光流转,我身背地质包、手执地质锤,跋涉在山川河谷之间,已走过十四个春秋。回首来路,既有风餐露宿的艰辛,也有发现矿体时的狂喜;既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愈发坚定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第一次出野外是去永州盘山冲项目。盛夏烈日当头,我们在藤蔓缠绕的灌木丛中艰难穿行,皮肤晒得黝黑。那段经历让我明白,地质工作并非浪漫的远行,而是一份需要责任与奉献的事业。

▲非洲厄立特里亚地质勘查项目现场 青海海西地质勘查项目现场
作为地质人,使命在召唤,足迹便延伸到哪里。这些年,我从厄立特里亚到菲律宾,从西北戈壁到西南峻岭,负责过十余个地质勘查项目。今年更是辗转新疆和田与广东清远多地,参与项目策划、编制方案,同时主持两个勘查项目。每个地方都充满挑战:在昆仑山博斯坦、中干沟,五千米海拔让人头痛失眠,呼吸沉重;而在广东,挑战转为堆积如山的资料和紧迫的报告期限,办公室的灯常亮至深夜。
大地从不说谎,它总慷慨地向那些肯付出汗水与智慧的人展露奥秘。风餐露宿已成常态,与家人聚少离多虽心怀愧疚,但每当翻开野簿,看到亲手绘制的地质素描和密密麻麻的记录,想起与队友并肩作战的岁月和项目取得的成果,便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地质调查员选拔赛现场 新疆和田地质勘查项目现场
今年我报名参加湖南省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三等奖。那一刻,喜悦之外更多是沉淀下来的感悟:地质学问博大精深,我仍有太多需要学习。备赛时挑灯夜读,野外与队友协作拼搏,领队与专家的悉心指导——所有这些,都已化为我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多年一线工作让我深知,优质的地质工作既靠精准判断,也离不开新老之间的技艺传承。曾随一位老高工追索断层,我们还拿着GPS辨认方向,他已能依据山势走向和地层色调,清晰道出断层延伸路径。老一辈是团队的“活地图”,区域地质模型深植于心。将他们的经验思维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方能令技艺延续、精神永传。如今,我也努力将这份责任传递给更年轻的同事。
目前我负责的广东英德铅锌矿勘查项目,已完成钻探进尺18000余米,预计总量将突破两万米,采集基本分析样2000余件。作为负责人,我时刻不敢松懈,在钻机轰鸣的山腰上,我们顶着岭南特有的闷热与骤雨,争分夺秒推进勘查进度。现场仔细进行岩芯编录,反复比对构造产状与矿化迹象,只为捕捉地层深处最细微的线索。可喜的是,已施工的42个钻孔中有40个见矿,找矿成果显著,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也为进一步开拓广东地勘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回望来路,我深感幸运。从青涩大学生、技术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再到如今主持部门地勘技术工作,并开始指导年轻同事,每一步都离不开前辈的倾囊相授与组织的悉心培养。我愿继续做大地之上的行者,为祖国探寻更多“工业粮食”。
前路依然漫长,唯有持续攀登。(文/李梦照 编辑/姚 岑)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