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守护三湘大地安宁 —— 记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地灾防治技术团队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尹丽君 姚岑
夏季的三湘大地,多轮破历史纪录的强降雨来袭,江河水位暴涨,地质灾害风险骤增,防汛形势刻不容缓。在这场与风雨竞速、与险情较量的“战役”中,湖南省地质院下属的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以下简称“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闻“汛”而动,第一时间组建工作组分赴湘西自治州、张家界、衡阳、岳阳、长沙等地,协助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应急避险转移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织密防汛防灾“安全网”。
风雨中的坚守者
今年入夏以来,湖南省雨水情况较为复杂,强降雨过程频繁,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给全省多地带来严峻挑战。
6月18日,澧水流域警报骤响。持续强降雨引发澧水2025年第1号洪水,张家界城市内涝严重,武陵源景区首次闭园。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迅速响应,10个工作组携带无人机、GPS定位仪等专业设备奔赴一线。他们对隐患点、切坡建房户及新增风险区展开“拉网式”排查,在泥泞的山间、积水的街巷中穿梭,现场研判风险,制订应急处置方案,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标识,协助群众转移……截至6月22日,累计排查风险区域100余处,处置险情60余起,转移群众超千人次,用专业与速度筑起“防洪墙”。
险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在龙山县水田坝镇,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与地方成立联合调查小组,与时间赛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战”。6月19日16时,工作组发现该县猛必社区二组出现重大险情,当即转移4户7名受威胁群众;6月20日深夜,坡体变形加剧,最大错台达5米,潜在威胁16户29人。面对不断升级的险情,工作组通宵达旦协调调度,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最终在暴雨中完成全员安全转移。
古丈县的防汛战场同样紧张有序。面对6月19日至22日的强降雨预警,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增派技术骨干,与地方组建联合工作组。他们以气象预警为“哨声”,以地形地貌为“地图”,综合研判划定成灾风险区域,精准锁定矿山、安置区、隐患点等重点排查目标。白天,技术人员徒步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每一处隐患;夜晚,他们交替值守,通过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数据变化,配合县局调度7个乡镇的防灾预警工作。24小时不间断的坚守,让古丈在暴雨中始终有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洪水未退,坚守不止。截至目前,在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与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湖南多地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灾害现场的逆行者
灾害无情人有情。在一次次与洪水、地质灾害的较量中,一组组“零伤亡”数据的背后,是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工作人员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多年来,这支队伍始终奋战在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最前沿。
2024年7月5日,洞庭湖畔,原本宁静的氛围被不断上涨的洪水打破。千钧一发之际,该所第一时间派出专业工作队伍赶赴现场。他们争分夺秒,开展灾害应急调查,为华容、平江两县的现场救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据参与救援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现场的情况十分危急,2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如排山倒海般倾泻而下,瞬间就冲毁了山下10多处房屋。好在该所此前就与当地百姓及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合作,在汛期来临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排查,并及时将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成功避免了一场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逆行者”。即使地质灾害的威胁还未完全消除,他们也毅然返回安全隐患点,进行反复监测和细致排查。
时间回溯到2023年6月,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遭遇暴雨袭击,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大量房屋被冲塌,百姓被困,情况万分紧急。该所闻“汛”而动,工作团队在瓢泼大雨中,第一时间冲进灾区。他们充分利用手中的高精尖设备,迅速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密切关注灾害动态,随时发布地质灾害信息,成为救援行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力量。
群众安宁的守护者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成立于2021年,承担着湖南省全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的重要职责。该所由多家单位整合而成,拥有在职人员4000多人,规模较大,被誉为“三湘第一所”。
据该所党委书记皇甫悦星介绍,湖南省共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而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承担了其中5个地州市、41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支撑工作,覆盖范围约占全省的1/3。“这是我们履行公益职能的重要体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能单纯用经济账来衡量,其社会效益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无可估量。”
为筑牢地质灾害防治防线,该所锚定“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标,在人才培育与资金投入上持续加码。一方面,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锻造出一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的防灾队伍;另一方面,在监测预警设备升级、防灾技术研发、应急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为三湘百姓撑起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皇甫悦星表示,仅2024年,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公益性工作的扎实推进,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克服资金压力,统筹安排400余万元专项资金,全力保障监测预警、应急排查、技术支撑等防灾减灾工作的高效开展。
在该所领导班子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与资金政策的支持下,他们通过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深化人才梯队建设、升级专业装备体系,构建起技术先进、人才济济、装备精良的全方位防灾体系,综合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行业中位居前列。
6月18日在永顺县防灾抢险工作中,该所依托“点面双控”创新防治模式,构建起涵盖排查、预警、处置的完整防治体系,有效锁定高风险区域开展排查,并与当地政府建立联动机制,结合“红黄蓝”三色预警响应,及时指导群众转移。在6月18日龙山县抢险工作中,该所迅速调配“移动单兵”指挥系统、无人机、GPS定位仪器、测距仪等专业设备,组织工作组驰援一线,精准施策,成功实现“零伤亡”避险。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主动拥抱变革,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深度挖掘数字技术“高效传输、智能研判”的优势潜能,全面推进地灾防治大数据、数字档案、信息化系统开发建设,完成了地灾防治大数据“一张图、一朵云、一平台、N应用”的“3+N”总体建设规划方案编制。
2024年,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全力支撑省内41个县市区的地灾防治技术工作,完成实地排查和应急调查2350余处、应急处置380余处,协助转移1800余人,避免财产损失5亿元,24个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特别是在主汛期期间,该所全力支撑岳阳平江特大降雨区的地灾应急处置工作,全力做好平江芭蕉村滑坡、堰塞湖和华容团洲垸决堤应急抢险救援工作,以高精技术、高效响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从洞庭湖畔到湘西武陵山脉,再到麻阳的沅麻盆地的每一处隐患点,湖南省地质院地灾所的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着三湘大地的每一寸土地,用专业和责任守护着百姓的安危,成为湖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