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科技赋能地质发展之三——上山下水,地质科技守护生命安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淼 通讯员 苏媛 麻婧
暴雨过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威胁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湖南地势变化大,低山丘陵地貌多,加之地质构造复杂,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湖南省地质院顺应地质工作新形势,近年来持续推动装备管理与技术革新,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下功夫,采用“人防+技防”,以“空-天-地-深”四位一体装备体系筑牢地质灾害防治“防护堤”。
“拍张照”、再放大,“雷达头”经常换
“这些‘相机’是拍什么的?”7月底,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灾应急救援演练现场,记者看到有几个设备就像三脚架上的照相机,但有着不一样的机身。
“它们是地质灾害防范的‘好兄弟’。”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简称“省地灾所”)财务资产部副部长江慧介绍,这两个设备一个是三维激光扫描监测系统,一个是移动式边坡变形应急监测系统,都是用于地质灾害应急监测的“王牌设备”。
(三维激光扫描监测系统与移动式边坡变形应急监测系统。通讯员供图)
汛期来临时,受到气候、地貌、地形等因素影响,湖南一些地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村切坡建房户区域以及风险斜坡等区域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迅速判断危险成因、了解“地下”情况,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举措。
“首先用三维激光扫描监测系统对该地区进行扫描、建模,工作人员得到清晰的后台底图,再根据以往的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看看是哪里的山坡发生了位移。”江慧介绍。
获得底图往往不够,还需要用移动式边坡变形应急监测系统对危险区域进行“放大”处理。监测设备上的雷达可对危险区域进行专项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大大提升了救援人员的工作精度与时效性。在2024年汛期,移动式边坡变形应急监测系统应用在平江市童市镇八角村新屋组滑坡应急处置中。
有些区域无法放置监测设备怎么办?“人去不了的地方,就让设备‘飞’过去。”省地灾所地灾应急救援队队长徐陶说。
应急测绘机载激光雷达,通过无人机将地上的设备“扛”到空中。该设备单次可飞行1小时,载重6.5公斤。根据地质灾害不同的防治需求,无人机上的“雷达头”可以进行更换,实现不同的监测功能,真正做到“一飞多用”,跨越物理距离为应急救援人员与测绘人员的工作安全保驾护航。
“人不下水,机器跑腿”,水情掌握更精准
汛期到来,周边水系的情况也要“心中有数”。科技赋能,让地质工作人员既能抬头看坡,也能低头探水,预防管涌等情况发生。
在长沙市岳麓区靳江河的河堤上,记者看到一个“奇怪”的长方形设备,中间有一个镂空的大圆圈,大圆圈旁边还有5个小圆圈。
“这个设备有个很长的名字——多通道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堤坝管涌探测系统,是一种物探设备,用于解决水电、水利堤坝探查问题。”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简称“省物化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羊春华介绍,有了这个设备,洞庭湖等水系的内部情况可以轻松获知,从而预防堤坝隐患。
(多通道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堤坝管涌探测系统。通讯员供图)
原来,5个小圆圈就是5个通道,每个通道都有自己的发射范围,发射磁场信号即可探知水下情况,探测距离的直径达20米。以往,同类型设备通常只采用单通道开展工作,监测范围小、监测精度低。省物化所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将通道增至5个,监测精细度可提高50%以上,属行业首创。
“如今,地质工作正在加速向更聪明、更安全、更绿色的方向转型。”省地质院副院长全铁军介绍,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地质工作将持续赋能地质勘察、守护群众生命安全、数字湖南建设等方面。今年,省地质院将加快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资源勘探能力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7/3007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