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中国矿业报】“三湘四水” 走出地勘尖兵—— 看湖南地质队伍如何以技术破解资源密码


本报记者 张继勇

“十四五” 以来,湖南发现储量亿吨级锰矿,这是湖南服务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地质队伍在能源与战略性矿产勘查领域成果丰硕,成为全国锰矿找矿地质队伍中的一匹 “黑马”。

勇担重任,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

“十四五” 以来,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对锰资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一场关乎资源安全的找矿攻坚战在湖南永州悄然打响。

锰作为钢铁工业的 “维生素”、新能源材料的关键原料,在航空航天、国防科工等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年需金属锰超千万吨,而全球锰矿资源总量中我国占比不足 4%,高度依赖进口。“找矿突破不仅是技术任务,更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战略使命。” 参与此次找矿工作的一位老地质工作者告诉记者。

湖南省作为这场攻坚战的主力军,承担着快速突破、责任攻坚的重任。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为什么把永州作为锰矿快速突破的主战场?湖南地质队伍为什么被称为这场战役的主力军?这要从永州的资源禀赋及历史发展脉络说起。

当前,我国锰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南、贵州一带,总体资源量占据我国整个锰矿分布的半壁江山,供应着我国 80% 以上的锰的用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锰矿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湖南永州锰资源储量位居湖南省第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当地具备锰矿形成的地质基础,为锰矿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是典型的经验积累型技术工作,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沉淀专业经验。2021 年 7 月,为促进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整合了原 40 余家地勘单位,着力打造精干高效的地勘事业队伍。整合的不仅是单位与人员,更是传承了几十年的找矿经验与发展脉络。这为永州储量亿吨级锰矿的重大发现与成为全国锰资源基地埋下了伏笔。

据一位参与此次找矿工作的地质工作者介绍,永州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累计探获锰资源储量 6900 万吨。“十四五” 期间,国家给湖南下达了更为艰巨的增量指标任务。

为了完成找矿任务,湖南地质工作者们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原有的找矿思路,新的创新理论也在此次找矿行动中层出不穷。

“传统顺层找矿就像在平面上捞鱼,而我们提出的‘沉积盆地立体成矿’理论,是要在三维空间里找矿脉。” 据相关人员介绍,在此次找矿中,湖南地质队伍创新性提出二叠系孤峰组锰矿富集理论,将找矿思路从单一矿层拓展至整个盆地成矿系统。

在祁零盆地项目中,这一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 —— 通过相关技术精准圈定矿体,团队将钻探见矿率提升至 75%,较行业平均水平提高 30%。对于该理论,他们有着更为形象的说法:“就像给地下矿体做 CT,能更精准地锁定矿藏位置。”

理论创新与技术攻坚的双重发力,换来的是震撼性的找矿成果:初步探明了较之前更为丰硕的储量,其中单个矿区有望突破亿吨。这不仅刷新了湖南锰矿找矿纪录,更确立了二叠系孤峰组作为 “新层系、新方向、新基地” 的战略地位,为我国南方锰矿勘探提供了全新范式。

透视地球,助推湖南 “万亿矿业集群” 建设

“十四五” 以来,湖南地质队伍始终以 “透测地球,物化先行” 理念为引领,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服务国计民生的征程中步履坚实。

作为深耕地质勘查领域的劲旅,湖南地质队伍累计承担国家及省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项目数千项,从湘中丘陵到湘西山地,从地质填图到矿产详查,足迹遍布三湘四水,其提交的中型矿产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能源资源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多金属矿产与能源矿产领域,湖南完成全省系统性扫面工作,圈定找矿综合异常达万余处,经后续勘查验证,在金矿、煤炭、页岩气等关键矿种的发现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页岩气勘探为例,湖南地质队伍通过精准解析地层结构,为湖南页岩气开发先导区的选址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推动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迈出关键一步。

“十四五” 期间,湖南地质队伍新发现钴矿脉、厚大富锡矿体、萤石矿多处…… 一系列找矿新成果为助推湖南打造 “万亿矿业集群” 增添了新动力。

扬帆海外,打造地质队伍新名片

在非洲东南部马拉维共和国,湖南地质队伍与马拉维蒂扬矿业公司、三一硅能(株洲)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为马拉维乃至非洲矿业开发利用提供 “中国地质” 方案。

这是近两年湖南地质队伍走向海外的一个缩影。

在刚果(布)热带雨林深处,湖南建立起首个海外项目基地,地质队员克服高温高湿、疟疾肆虐等困难,完成多幅区域地质填图;在中东沙漠地带,牵头建成的湖南地质中东工作站,成为对接沙特、阿联酋等国项目的前沿阵地,其受邀参与的沙特阿拉伯地质精细地质填图项目堪称行业标杆,不仅创下全球最大商业地质项目纪录,更将我国地勘技术标准推向国际。

在南非波斯特马斯堡矿区,来自湖南的地质专家通过磁法与重力测量,精准圈定铁锰矿层的空间分布,探获的富锰矿石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印尼伊斯科夫谷的金矿勘查中,团队创新应用土壤气测量技术,在热带雨林覆盖区快速锁定矿化带;几内亚的铝土矿勘探项目,通过遥感解译与化探剖面测量,圈定出数片高品位铝土矿富集区,为中资企业投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湖南地质队伍的海外业务已覆盖亚洲、非洲等多个地区,与阿联酋大学共建的地质科技平台,正推动地震勘探、矿产资源评价等技术的跨国合作研究。

“走出去不仅是找矿,更是输出中国地质技术的标准与经验。” 曾经参与 “走出去” 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在谈及海外布局时强调。湖南地质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区开展地质填图时,将我国地灾防治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制定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勘查规范;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沿岸的金矿项目中,采用绿色勘查技术,将勘探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这种负责任的勘探理念赢得了当地政府与社区的广泛认可。

从湘江之滨到撒哈拉沙漠,从南岭山脉到东非高原,湖南地质人用脚步丈量地球,以技术破解资源密码,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同时,让 “中国地勘” 成为国际资源领域的响亮名片。

【中国矿业报】“三湘四水” 走出地勘尖兵—— 看湖南地质队伍如何以技术破解资源密码

33836145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12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9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