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 地质人热议热评

因势而“谋”——新形势下湖南地质改革发展之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载入国家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及绿色发展等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最强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当前,世界迎来了以数字化、智能化、新材料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全球产业开始并加速向数字化、绿色低碳和服务化转型,这些思想和技术的变化都在深刻影响着地质工作。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部署要求,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新的产业革命发展现状,省地质院新一轮改革大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因势而谋。

一、树立大资源观,做能源资源保障的主力军

《决定》指出,要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地质找矿做为地勘单位的立身之本,是产业链最前端的“1”,是带动产业链后端无数个“0”的根本,其作用不容小觑。新时期,应聚焦四个方面,切实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随着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铜、铝、锂、钴、镍等关键金属需求量大幅提升。新材料产业的迭代升级,使钛、镁、稀土、萤石、高纯石英、镓、锗、铟等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增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20到2040年,发展清洁能源所需的矿产资源量占矿产资源总需求量的比例将高达40%至90%,电池所需的矿产资源量将增长33倍。能源革命对铜的需求量将增长1.7倍、天然石墨24倍、锂41倍、钴20倍、镍18倍、铌19倍、稀土6倍。强大需求引来多方投资入局新能源矿产勘探与开发,由此可见,湖南地质的找矿重点应更多地着眼于战略性新兴矿产领域。

在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下,立足我省矿产资源禀赋,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制造业集群,就是要以锂、锑、钴、锰、黄金等重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为目标,打好新一轮找矿攻坚战,不断提升重点产业所急需的矿产资源自给率,做到“家里有矿,心里不慌”。院地灾所经过几十年的扎实工作,助力平江县成为全国七大金资源基地之一,为地质找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近期,在平江县万古金矿区取得重大突破,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金资源储量超过110吨,将为湖南打造千亿黄金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部署下,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利用进口依存度较高和当前国内地勘市场高度饱和的现状,湖南地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地质工作新战场。近年来,省地质院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平台,与大型央国企合作,参与境外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实验测试等项目,海外经营收入自2022年开始实现快速增长,合同金额达10.77亿元,接近2010-2012年峰值,在中东、非洲、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全面推进绿色勘查,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及浅层和中深层地热能、干热岩、铀矿等绿色清洁能源的勘查与研究,积极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调查研究,主动服务湖南“双碳”行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二、树立大生态观,做生态保护修复与评价的生力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可以预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资源价值需求的增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为地质工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等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党全社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与创新,生产环境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以省地质院产业发展为例,生态环境业经营收入在2024年6月首次超过地质技术服务业,成为院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其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矿涌水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国家和省级生态修复项目是带动该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力。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要打通“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定量评价自然资源与生态服务对经济社会的独特价值至关重要。今年11月,省自然资源厅率先发布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首批项目。组合供应虽涉及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个职能部门,但都离不开对水、土、矿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要树立地质系统科学理论思维,切实加强对地球系统各圈层、各子系统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的规律性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基础支撑,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树立大安全观,做地质灾害防治的急先锋

《决定》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经过20多年发展历程,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被动治理阶段发展到全面提升阶段,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等较为完备的体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有效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从2013年的123.5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8.78亿元,从2023年至今,国家增发万亿国债,大部分投放在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灾后重建和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等领域,涉及30多个省市、1.5万个项目,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极端天气日益增多,且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早期隐蔽性等特征,全国因极端天气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依然不少,今年发生了如广东梅大高速坍塌,湖南八面山、四川甘孜州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全院地灾防治工作一盘棋”机制,推进三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一市州一牵头单位,一县市(区)一队伍”的技术支撑工作模式,加强与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等部门联动,推动地灾产学研用融合,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研究,进一步提升“人防+技防”的地灾监测、预警体系,以及“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建设,以及“专家+群众”双结合的响应处置能力,筑牢地质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安全屏障。

四、树立大数据观,做数字地质和数智地质的引领者

《决定》指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省地质院经70余年沉淀,积累了矿产资源勘查、水工环地质、物化遥调查、地质钻孔、地质灾害调查、地下三维地质空间、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等海量地质工作资料和地质数据,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汇聚和推演,通过深挖应用场景,带动数据的开发利用,以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时代给地质工作研究与生产方式带来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数据是现代地质工作的血液,要想获得海量有效的地质数据,首先要实现存量地质信息的数字化,省地质院正加快推进数字地质“三库一中心”建设,将散落院属各单位的地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数字化,形成院地质数据。其次要用规范化管理制度获取增量数据,地质工作范畴扩展迅速,要规范管理各类地质工作过程及成果资料,建立增量数据库。最后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构建适合于地质数据分析处理的时空数据模型和软件系统。

《决定》明确,要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基于多学科数据共享下的大数据分析研究,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因此,实现院系统各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打通地质与自然资源、气象、生态环境、农业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探索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的数据共享机制,将成为开展大数据分析的关键之举。

随着地质大数据在各领域数据化水平的提高,将有效推动地质工作从信息孤岛走向数据融合,使定量化分析进一步推进,进而为智慧化服务奠定基础。从发达国家来看,数智地质分析研究已经成为地质工作的主体内容。我们要通过推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地质建模中的应用,整合形成地质模型库,构建地质大数据研究和地质生产的新范式,实现地质服务智慧化,最终实现数智地质。

起伏皆峥嵘。新时代,湖南地质人将坚定改革创新步伐,坚持转型发展,担当时代重任,在奋力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提出地质方案,贡献地质智慧。(文字/雷振中 湖南省地质院发展规划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婧)

因势而“谋”——新形势下湖南地质改革发展之策

33566617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