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 地质人热议热评
推动新时代湖南地质科技人才量质齐升
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必须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认识科技人才在地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湖南,地质科技人才是“地质+”产业发展的智慧来源,是推动地质事业履行主责主业的关键力量,其作用的发挥决定了我省地质事业后续发展的动能。近年来,随着省地质院“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湖南地质科技人才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
省地质院成立以来,把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纳入“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院所两级尤其重视高层次人才培育工作,其重视程度为湖南地质发展史上之最。领导班子带头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各级领导班子和一线科技人才入心入脑,科技工作呈现欣欣向荣之象。
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省地调所为例,近年来着力培育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战略人才力量,已培养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湖南省卓越工程师、“湖湘工匠”等一批高水平、多层次、多维度科技人才,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国内外影响逐步增强。
强化集群思维,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湘工匠为“领头羊”,组建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形成集聚效应;以科技创新团队为抓手,形成了劳模为引领、团队负责人为纽带、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效能的超百人多领域科技攻关队伍,形成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他们正面向“国之大者、省之大计、院之大事”而担当作为。
二、湖南地质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人才方面的问题
自从我省地质系统瘦身增肌以来,地质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科研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目前地质学科已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除能源资源保障基本职能职责外,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提到的“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下,已经延伸到了地质灾害防治、乡村规划等专业门类。一方面,传统地质工作迈向深水区,对地质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质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能够“上云用数赋智”的复合型新兴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据2023年省地质院主题教育调研成果,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院共有在职职工12132人,正高级职称仅占1.0%,副高级职称占18.8%,中级职称占27.1%,初级职称占10.3%,尤其是在职二级教授仅4人,无一级教授(院士)。人才数量不足,领军型人才缺乏,短期内很难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目前已经过了一个专利、一个模型、一项技术可以直接变现的阶段,大都是众多创新和技术集成形成体系,最终达到成果突破。地球系统科学相比制造业、农林科学更加复杂多元,地质科技工作更加充满未知,探索性极强,需要笃定量变才能引起质变,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工作的自我认知。
三、推动新时代湖南地质科技人才量质齐升
要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潜能,才能达到高效推动湖南地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地质工作和在湖南考察时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实现我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我院“一体两翼三支撑”战略部署上来。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为地质全产业链注入高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蝶变升级。摒弃“闭门造车”的狭隘观念,突破行业局限,以宏观视野和全局思维系统规划地质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路径,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生态体系。要以战略合作落地落实为重要抓手,与省直厅局、市州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建立并保持常态化、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做实学术交流、做细项目合作,在互利互惠、共赢发展中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意识。要打破因循守旧思想,摆脱思维定式,学会站在更高层次、更多维度审视问题、剖析问题,探寻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强化政策学习、优化制度设计、营造创新氛围等多重举措,全面提升全院干部职工的思维境界与认知水平。
全方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性推动地质科技人才梯队化建设,于重点领域着力打造科技人才及团队的显著优势,保障科技人才队伍在数量上稳步扩充,质量上显著提升。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多措并举加大科技投入,将科研人员置于创新主体地位,助力其持续提升科研能力。紧密依托战略合作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实施学历提升、培训提质、跟班学习等计划,实现“引智育才”。持续优化人才项目管理机制,激励院属各单位增加投入,对坚守地质科研一线且潜力巨大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实现“项目育才”。广泛推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师带徒”模式,以教学相长、师徒共进,实现“实践育才”。充分挖掘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在人才培育与引进方面的潜力,积极探索创建或联合设立硕博士学位点,实现“平台育才”,全方位构建地质科技人才发展新格局。
理性认识目前省地质院地质科技发展现状,积极响应国家“破五维”但非否定“五维”等号召,克服科研评价中过度重视量化指标的倾向,融入科研诚信和动态管理,营造潜心研究、长期积累的科技工作环境,促进地质科技人才回归学术本质,在承担科技工作时以质显优,积极探索地质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规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拓宽人才识别和评价方式,不断尝试市场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和国际评估等先进方式。(文字/曹创华 责任编辑/黄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