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湖南地质科技创新高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实践思考
打造湖南地质科技创新高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实践思考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叶爱斌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更是提出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要求。
地质学是“数、理、化、天、地、生”中六大传统学科之一,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工作。湖南地质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在打造湖南地质科技创新高地上下功夫,奋力担当推进我省地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就此,笔者有三点思考。
一、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地质工作已经上升到支撑和维护国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重大战略实施总体安全的战略高度。在新的战略高度上,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工作,打造湖南地质科技创新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空深地”科学思想的生动实践。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2021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等探索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在深空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这是对地质工作者发出的号召,也为地质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战略部署中,将“深空、深地、深海”探测及透视地球工程纳入核心关键科技创新计划。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地球科学思想的深入贯彻,也是湖南地质科技创新的基本遵循和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空深地”的科学思想中,尽力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
二是助推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的动力保障。湖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部署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这其中与地质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重大计划有: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国家计划的湖南承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加快壮大,冶金、矿产等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新型智慧、韧性、海绵城市(群)的安全评价和弹性设计,乡村振兴的土地质量评价,自然资源及生态空间的调查监测、保护修复等等。可以看到,湖南“三高四新”的战略实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地质科技信息、保障资源能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救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地质部门比以往任何时候,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在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中,奋力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
三是传承地质人“地质报国”初心使命的时代行动。湖南是地质工作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代湖南地质科技工作者继承弘扬“三光荣”地质精神,源源不断探明矿产资源,孜孜不倦支撑发展安全。“矿产大省”的中外驰名、“两弹一星”的资源供给、工业体系的完整构建、重大工程的安全支撑、生态潇湘的底色描绘、脱贫攻坚的精准推进、城市空间的科学利用、乡村振兴的战略先行,都佐证着湖南地质科技创新工作历来走在全国前列,基础地质研究、勘查技术研究和地质学说成果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全省地勘单位改革转型时期,新时代的湖南地质人必须接过前人火矩,践行地质报国初心,担当地质先行使命。我们必须在履行地质核心职能中,大力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
二、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的总体布局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聚焦国家和湖南“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有关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地质科技创新工程,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特别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地质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推进湖南地质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地质科技保障。
(二)主要目标
聚焦国家战略之要、湖南发展之需、人民幸福之盼,围绕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湖南“一核、两副、三区、四带”城市群和经济带建设、重要成矿带找矿突破及重点生态屏障区保护修复为主战场,以深地、深时为主攻对象,以项目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地质理论高水平、形成大地球科学,促进地质技术高标准、提升大勘探技术,力求地质服务高质量、产生大领域成果,加快形成一批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前瞻性理论性成果,提供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大型资源能源基地,建成一批地质灾害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攻克一批关系到资源环境和重大战略实施安全的地质技术难题,产生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一批地质成果应用转化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主要任务
1.推动三大地质理论创新。湖南地处太平洋、欧亚大陆的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接合部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历来是世界地质学界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天然场所和热点区域。我们必须要充分依托有力条件,推动湖南地质构造、地质成矿、地质环境三大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地质构造理论研究,要着力对湖南构造体系进行深时深地动力学机制研究,探索大地构造力场及盆山耦合机制,创新提出我省构造体系在塑造地质圈层结构、控制物质建造改造和地球化学活动等方面的新理论,不断丰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地质成矿理论研究,要围绕省内南岭、钦杭、湘西三大国家级成矿带,系统开展稀有、稀散、稀土元素及铀、锑、锰、铜、金、铅锌、钨锡、等矿产资源地质背景调查、成矿规律研究和远景预测,重点开展能量场、物质场和动力场探索,盲矿精准定位、多因成矿及时空耦合等研究,为实施找矿战略突破行动提供理论支撑。地质环境理论研究,要统筹“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协同开展地球岩石圈、环境圈、大气圈进行地球系统研究,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多重因子对人类活动及承载空间的综合影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地质环境理论支撑。
2.推动四大地质技术创新。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定位系统、高精度探测、超耐高温高压材料等新技术发展,推动地质调查、地质探测、地质工程、地质信息四大技术创新。地质调查技术创新,要着力推动“天、地、深”一体化、多要素、多圈层、高精度综合地质调查技术创新,系统开展地球多圈层自然资源(含矿产、土地、水等)及生态地质调查评价。地质探测技术创新,要重点推动空间高分辨率、高光谱蚀变反演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创新,突出发展广域电、磁、核、重力、地震等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扫描技术,全域及重点成矿带、农牧业区、生态保护区、污染带高精度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结构、数量质量的综合识别和动态监测。地质工程技术创新,要着力推动全省城市群、重大工程的空间地质结构稳定性、工程设施载体安全性综合调查评价技术创新,突出发展深部钻探技术,向地下5000米深部进军。地质信息技术创新,要着力推动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表达,构建全省三维实景可视化综合地质成果表达体系。
3.推动五大地质科技应用成果创新。地质科技成果要重点围绕能源结构转型、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新型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农业转型发展等方面进行转化应用。能源地质,推动能源利用结构改革。推动页岩气、煤层气新型能源勘查,重点实施浅层地温能、地热资源、干热岩资源等非碳新能源勘查成果创新,为低碳湖南开展地质行动。灾害地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实施全省高精度地质、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风险勘查及自然灾害防、减、救系统工程建设,为安全湖南提供地质支撑。生态地质,服务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生态保护修复计划,重点推动碳捕获圈层物质和碳封存空间勘查、智慧绿色矿山建设及尾矿综合开发利用、流域及场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工程实施,为生态湖南贡献地质策略。城市地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利用。围绕湖南“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城市群及国土空间集约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推动实施海绵城市、弹性城市、透明城市、安全城市地质工程,为平安湖南奉献地质智慧。农业地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湖南绿色生态农牧渔等产业布局,实施全省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工程,开展全省岩石风化圈、基质母岩层地球化学背景立体空间建设,深层次解决粮农产品镉等重金属超标问题,为健康湖南提供地质方案。
三、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的保障体系
1.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创新合力。大力践行“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新空间、大数据”现代地质工作观,全面加强党对地质科技事业发展集中统一领导,逐步构建“党委统筹决策、政府规划管理、地质部门组织实施、矿山企业跟进联动、社会民众参与共享”的科技工作格局,形成打造湖南地质科技高地的强大合力。
2.强化政策保障,产生创新引力。借助地勘单位改革,按照“系统集成、高效协同、功能再造、整体重塑”,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型、专业支撑型服务队伍。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完善重大地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学科带头人制度和科技激励制度,在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研发项目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优先政策引导和资金安排,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制度环境。
3.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一批创新团队和系列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平台,实施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十百千”地质人才工程和青年地质科技人才“扶梯、压担、拔尖”计划,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关键核心作用,实施地质理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智慧地质建设,推动地质科技强省建设。(本文已发表在中共湖南省委主办的《湖南工作》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