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湖南省地质院2022年劳动模范表彰专题 > 劳模故事
我的事业在野外——邓诗锴
星辉璀璨,高山仰止。在湖南省遥感地质调查监测所,“邓诗锴”这个名字绝对当得起这8个字。
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野外地质找矿这片热土,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湖南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他只身踏上南下的列车,随着铁轨一路奔向梦想、奔向深隐于青山下的丰富宝藏。顶着名牌大学光环的他,本可以选择大城市轻松安逸的工作,毅然选择了进入野外地质队,是源于心中的地质梦想,源于为国家寻找急需矿产资源的赤子之心。
“地质是片满是艰辛却又充溢乐趣的科学沃土,值得我们珍藏一辈子。身为地质人,最大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发现更多的高质量资源,要想找矿有突破,必须保证足够的野外工作。”邓诗锴说道。为了践行这一目标,他的青春时光挥洒在了崇山峻岭之间,远离尘嚣整日与冰冷的石头为伍。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还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冬天忍受严寒露宿野外、雨季遭遇山洪、深山遇到猛兽蛇虫等。可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击垮他对地质事业的奋斗之心。野外找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而他却异常乐观,专拣苦差事做——常年在外的项目他愿意去,枯燥乏味、劳腿压肩的活他抢着干,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前辈请教,丰富知识成了他生活中最美的滋味。
正是靠着对岗位的热爱敬重、对工作的着迷痴情、对事业的执着坚守,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的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和花岗岩型稀土、稀土矿床研究成果,让他个人获得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单位也获评先进集体。获得如此重要的荣誉,领导对他非常重视,一度让他担任省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在上任后不久他却主动向组织请辞,他说:“我的价值不在行政,我的价值在技术;我的事业不在办公室,我的事业在野外。”放弃了外人眼里的大好前程,他回到总工的位置,埋头专心钻研技术。1988年,他一手主导的南岭地区钨铅锌等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项目成果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将高奏凯旋曲。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他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勇于向前的精神,时常指导年轻技术人员,对单位改革发展积极提出建议。虽已88岁高龄仍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读书看报,不但会使用智能手机,还会网上购物、点外卖、寄收快递,他说:“年轻人干工作要实事求是,我们80后也要实事求是,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忆往昔,为祖国地质事业,爬高山、走高原、穿沙漠、度艰难,虽苦无悔;望今后,虽年迈,不虚度,搞科研、攻难关,为地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奉献。”无论是在建设时代还是改革时期,邓诗锴展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特质,有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恒久价值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