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湖南省地质院2022年劳动模范表彰专题 > 劳模故事
献身地质终无悔——肖中银
1956年1月,肖中银同志怀揣“为祖国原子能事业找铀矿”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来到了中国第一支铀矿地质队伍——309大队,投身到了铀矿地质事业之中。数十年地质生涯中,他先后担任了找矿员、找矿组长、分队长、工区主任、大队纪委书记等职。1959年,他作为湖南省劳动模范代表,收到了毛主席、刘少奇等六位中央领导人亲笔签名的请柬,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和国庆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参加了国庆观礼。
投身找矿,终身无悔。
铀矿地质勘查起步时期是中苏合营性质,苏联专家的铀矿地质专业知识深深吸引了肖中银。为了学好专业知识,他经常虚心向苏联专家求教,久而久之,苏联专家喜欢上了这位聪明好学的中国小伙。
为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肖中银常年坚守野外生产一线,与大山为伍、寂寞为伴。他经常带领大家逢水架桥,炸石开路,开拓一条条傍山羊肠小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安起帐篷;砍竹木,割茅草,剥树皮,盖工棚,安营扎寨,展示了老一辈铀矿地质工作者“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那时的找矿仪器设备也是苏联捐助的,肖中银对仪器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多次摔伤,而仪器却完好无损,成为全队爱护仪器的标兵。而今,躺在病床上的肖中银回忆起这些,眼神仍充满坚毅地说:我们那时就是始终把多找矿、找富矿的目标根植于心,把找矿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至今无悔。
敢于创新,取得突破。
因为执着找矿,在野外找矿中只要有异常点,总是不畏艰难地沿途追索,为此,他多次被授予为“千点成米带——找矿先锋”的荣誉称号。善于用创新的方法取得找矿新突破。在大湾,他打破苏联专家“花岗岩中无铀矿”的论断,总结了“高山看地貌,水沟看滚石”的论断,从方解石变成紫红色这一蚀变特征中,找到了原生沥青铀矿,这一发现最终找到了大湾矿田。在罗渡,一台钻机在花岗岩钾长石中见到了10多米厚的矿层,按照地表槽探的矿体方向,在钻探勘察过程中突然几个孔都没有矿,让所有人都陷于困境。这时,肖中银提出“可能矿体侧伏转向了,要改变钻孔方向”的建议,结果一连孔孔见矿。最终该矿点扩大成28米厚的矿体,成为一个500吨的中型矿床。在楠木山,他硬是在山势陡峻的山林间追索上百公里找到了异常带,最终成为一个100吨的铀矿床。
这就是湖南省劳动模范肖中银,老一辈湖南核地质人的真实缩影。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地质工作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