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地质人去哪儿——罗量
1997年以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却因制造“农业三大肥料”之一的钾盐资源严重匮乏,而农业生产受限,80%以上的钾盐需要从国外进口。为此,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地质学家便开始四处寻找钾盐,其中一处重要的“盐湖沉积区”——罗布泊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但多支地质考察队冒着生命危险探矿却无功而返,这其中就有1980年在罗布泊为找矿而失踪牺牲的著名地质学家彭加木。直到1995年,仅凭10万元项目经费勇闯罗布泊无人区的女地质专家王弭力出现,改变了钾盐严重受制于人的局面。历经3年艰苦卓绝的研究,王弭力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高山深盆迁移”理论,并最终在“罗北凹地”发现了超过2.5亿吨的特大型液体钾矿床,大大缓解了祖国钾盐资源匮乏的局面。曾经的“死亡之海”罗布泊如今万顷盐池碧波荡漾,成为年产量世界第一的钾盐生产基地。
“去大西北,去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这不仅是这是王弭力、彭加木的选择,也是老一辈地质人为实现强国复兴梦的选择,他们是国家的脊梁。
或许在历史的长河里,地质界那些璀璨夺目的名字让你觉得难以企及,你会有跟我一样的疑问:普通地质人又可以为强国复兴做些什么呢?
(一)
时间拨到2022年9月,此时长江全流域正遭受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影响最大的是湖南、江西等6个省份,其中湖南有119个县市区出现了35度以上的高温旱情,受灾地区经受着人畜饮水困难的考验。旱情就是集合令,湖南省地质院及所属15家地勘单位先后参与到抗旱找水工作中来,大伙画好作战图、拟定了找水方案后,分片区去到了旱情最严重的地方:水环所驻株洲市天心区,物化所奔赴祁阳市三口塘,矿调所前往桂阳、宜章,地灾所进驻衡阳市,城调所赶往宁乡市……靠着地质、水文、物探、测绘等多专业通力合作,因地制宜的运用找水技术,最终为久旱地区的群众寻来了甘霖,累计解决11,600余人的基本生活用水问题。
“去干涸的乡村,去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这是湖南地质人的选择,他们是群众值得信赖的人。
(二)
2020年4月,原本井然有序、书声朗朗的湖南益阳赫山区金银山学校,突然出现了一处长达31米的裂缝。校长贾谷丰赶紧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经巡查人员调查判断:这是一处特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关乎着1140名师生和群众的安全。得知险情,湖南省地勘局414队主动请缨,担负起除险治理的工作任务,第一时间抽调最精锐的力量组建了排险队伍,安排人员24小时现场值守,地灾设计团队通宵鏖战,仅用时3天拿出工作方案,并一次通过专家论证会。施工团队5天内排除险情,创新性的在狭窄险情施工现场采用“削坡减载+锚拉桩板墙+排水系统+监测”的施工方法,锁住了地质灾害这条恶龙。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成功消除了隐患,还金银山学校以往日的安宁。
“去险情的一线,去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这是我身边地质人的选择,他们是益阳人民的守护者。
(三)
1950年,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题词“开发矿业”,新中国的第一代地质人肩负起了为祖国找矿的历史重任,我的外公也是这千千万万普通地质人中的一员。他靠着读书从江西农村走出来,在技校学了一身过硬的机械修理技术,19岁那年在铁路部门和地勘单位中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这个选择让他三四十年与山野为伍。外公话不多,也极少跟我聊到他的工作,他说他这辈子只做好了一件事——“修理钻机”,是的,他老人家几十年都是在基层工作,没干过值得在儿孙面前吹吹牛的大事。但是慢慢的我却从他身边的物品读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信息:用了几十年的搪瓷杯子、脸盆、热水瓶上写着“1973年石门磷矿勘探会战纪念”、“1989年浏阳七宝山多金属矿勘探会战纪念”……我分明能脑补出他和勘探队一起跋山涉水的画面。我问他“您后不后悔当初没选择铁路部门?您瞧铁路这几十年来发展得多快啊!”他哈哈大笑“在哪工作不也是修好机器?我这不还走遍了湖南的大山吗?”
“去基层,去做一件需要我做一辈子的事”,这是像外公一样千千万万的普通地质人的选择。他们是地质行业的螺丝钉,也是祖国复兴的螺丝钉,我愿意做和他一样的螺丝钉。(文/省城调所 罗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