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 动态聚焦 > 新闻聚焦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薪火相传,奋力书写找矿突破新篇章

10月11日,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举行专题研讨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传达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有关工作部署,结合中心年度重点咨询项目,围绕进一步加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研究支撑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中心咨询委员程利伟、刘连和、杨璐、王平、李安宁结合自身工作作了重点交流发言。

重要回信对指导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意义重大,必将对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会咨询委员的一个共同体会是:“地质找矿工作的又一个春天到来了。”

程利伟表示,当前,国际形势风云骤变,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剧烈动荡警示我们,提高能源矿产资源自给能力是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滑,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收缩,关键矿产与材料产业供应链面临巨大风险。值此重要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指明了方向,必将成为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李安宁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次地质找矿工作高潮:第一次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基础,第二次保障了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资源需求,第三次有力支撑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这一次地质找矿工作新高潮,将肩负着提升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新使命。

杨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对地质工作者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出了殷切期望。这次地质找矿高潮的到来,既有经济周期叠加地缘政治的特殊性,更有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升到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同等重要地位的战略考量。

刘连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全国地质工作者奋力书写找矿突破新篇章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对百年变局下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业改革发展产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影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关键在于把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回信中所强调的要求放在首位,并贯穿到整个自然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统筹协调,抓出实效。

重要回信极大鼓舞了地质工作者的士气,给地质工作的优良传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程利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山东地质六队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全国地质工作者的激励。他回顾了全国历次评选功勋地质队的情况,而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正是这近百个全国功勋地质队的代表。这些在找矿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功勋地质队,带动全国千百个地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拼搏,努力践行“三光荣”精神,有力地提升了国内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王平表示,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给予全体地质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高度重视、对地质工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殷切期望,让地质工作者们倍感亲切和振奋,为地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一个在地勘行业奋战近40年的老地质队员,李安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地质工作者的士气,应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的重要指示,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地质行业的优良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构建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新发展格局,要加强理论和技术创新,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进的保障模式

杨璐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首先要加大国内找矿力度。要取得找矿新突破,必须依靠扎实的地质找矿理论和技术创新。新中国成立73年来,地质工作者基本摸清了大宗矿产资源家底,我国一些重要的稀缺资源或品质不佳的资源如果不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做文章,难有大的突破。此外,针对国内资源禀赋不佳而后端产业发展迅速、需求量大的矿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低品位矿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上。

同时,要拓宽资源保障渠道。杨璐提出,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建立矿产资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进的保障模式。

杨璐认为,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对于已经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能源革命。锂、钴、镍、石墨、锰、稀土等“能源金属”和支撑量子计算、离子推进发动机、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关键矿产”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应将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上升到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高度。

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内保障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推进矿产勘查开发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

与会咨询委员提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分析解决地质矿产领域多年来持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推进矿产勘查开发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

一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全产业链的协调。杨璐认为,当前地质找矿部门对后续产业发展的关注和预测依然不够。资源保障是产业链的源头,要从了解和服务产业需求出发制定资源保障规划。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杨璐提出,应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制度,激励在产矿山加大勘查投入新增储量,促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是要加大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政策和市场激励。程利伟认为,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地质找矿激励政策较少,目前只有《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给出了明确的激励措施,但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杨璐认为,多年来法律法规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对于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关注不够。矿业权的财产权属性不明确,缺乏权利受损后的救济手段,成为商业性勘查投入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

四是要加强地勘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程利伟认为,矿产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整体布局,在目标设定上进行长周期管理,不能一放了之。但近年来,找矿投入逐年减少、地勘单位等地质找矿主体作用逐步弱化、地勘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市场中介不规范、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等,都严重影响了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

五是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矿产勘查开发的协调机制。刘连和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底线要求,给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留足空间。程利伟建议配套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等其他相关制度,统筹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要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深化细化贯彻落实措施

与会咨询委员提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要深刻把握总书记对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要求,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深化细化贯彻落实措施。

——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行全方位“绿色改造”。

程利伟提出,要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压实社会责任,以崭新的形象取信于全社会。要通过矿业自身的转变来扭转行业形象,让各级政府及公众改变固有观念。

刘连和提出,地勘队伍要在弘扬“三光荣”精神的基础上,争当新时期矿产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牢固树立以绿色勘查、绿色开采为荣的新理念,塑造全社会最信得过的矿产资源勘查主力军的新形象。

王平建议,要强化绿色勘查手段和工作措施,制定全国统一的绿色勘查技术规范,使之成为强制性技术要求。同时建立绿色勘查的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把绿色勘查理念变成地质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实做精。

刘连和提出,要争取国家财政、加大专项投入,建立广泛吸收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尤其是建立各级政府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责任机制;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加强矿产勘查;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要引领商业性资本跟进;开拓新区域、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找矿突破关键技术、研发自主装备;量化找矿突破成果对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的指标。

王平建议,要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包括建立勘查技术装备核心技术测试中心;加强对“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高难度的仪器装备及相应的数据处理解释软件的研发;建立优秀技术成果遴选推广机制,优化基础地质调查和区块优选的技术应用,加强对企业矿产勘查的技术指导。

——尽快完善有利于能源资源保障的配套制度。

程利伟提出,要构建激励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的政策体系缺乏激励机制。例如,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州对探矿权实行了不排他的激励机制,即同一区块内允许多个探矿人同时勘查,先找到矿的给先注册矿业权的人支付一定的补偿即可,因此促进了草根(初级)勘查的繁荣。

刘连和提出,要尊重地质找矿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出让方式,破解矿业用地的制度性瓶颈。

杨璐提出,要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矿业长期投资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归档制度,完善储量评审等制度,积极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

李安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地勘队伍建设,保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项目投入的持续性,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地质人才;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更好地发挥各省地勘队伍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作用。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薪火相传,奋力书写找矿突破新篇章

29104261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