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洪:让马克思主义真理永放光芒
3月中旬,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集体到橘子洲头、岳麓书院、第一师范接受党史教育。这也是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次专题学习,学习的主题是“学史明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委(党组)要承担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率先垂范”。省委已经做出了榜样,我们院党委及全院各级党组织、党员,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从百年党史中坚定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我们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院党委书记叶爱斌同志,早在去中央党校学习之前,就召开院党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20日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2月27日,他到中央党校之后,仍高度关注和重视我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并模范带头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本次“学史明理"第一专题学习,虽然他不能来现场,但仍然非常关心这次的专题学习教育,并带头认真撰写高质量的学习体会文章。
院党委严格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全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省委第八巡视组,也十分重视对我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指导。今天,万中学组长带领龙祝元副组长及巡视组全体同志,亲临学习现场指导。这是对我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国内形势研判高度,在我党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加速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时期作出的重大政治部署。
当前,我们正在全院全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一个专题学习是“学史明理”。
学史明理,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白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真理。
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在那“觉醒的年代”里,正是这本带着“真理味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示出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点亮了无数人的信仰之光,让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走到了一起,影响并最终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走向。
真理的力量,虽九死其犹未悔。“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共产党人就义诗,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综观世界政党发展史,又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对手极其惨烈的肉体消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全国党员人数约为300万,而此前,牺牲的党员多达360多万。学习百年党史,我们就能激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精神伟力。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党如过江之鲫。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感召下,这个仅50多人的“微型”政党,以其稚嫩的肩膀义无反顾地扛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大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实现了由“简”到“巨”的嬗变。学习百年党史,就能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胜利密码。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接续奋斗。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懈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实践真理、发展真理的历史,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历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从未中断的历史进程,一场一棒接着一棒的赛跑,一部旋律愈发激昂的交响,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保证着党在各个历史紧要关头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牢自己的正确航向。学习百年党史,我们就能升腾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坚定自信。
院党委书记叶爱斌同志在“学史明理”专题学习的体会文章中谈到:我们需要深刻了解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备受欺凌屈辱,帝国列强瓜分丧权辱国,政府腐朽国家一盘散沙,社会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为什么封建阶级扶倾派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农民阶级运动派因自身局限而注定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因力量薄弱而功败垂成的历史悲剧。在中华存亡之秋的大背景下,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是“五四”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于黑暗送来光明之灯,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命运而诞生,自嘉兴红船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面貌自此焕然一新。在艰辛探索和英勇斗争中,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以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势,发动工人运动、联合劳苦大众、建立革命武装、统一中华战线、积极抗日救国、领导人民解放,历经二十八年浴血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建立以人民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
学史明理,我们就要坚决捍卫真理
最近,宁心的一篇《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的文章,引起我们特别是湖南人的高度关注。
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湖南,非红色莫属。”我特别赞同。同时我认为,这就是湖南人用鲜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决捍卫。
文章这样写道——红色潇湘,胜景无边。站在橘子洲头可激扬“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恣意豪情,漫步爱晚亭可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浪漫,登顶韶峰可领略“岭上开满映山红”的炽热灿烂……
但湖南的红不只是景象上的红,更是意象上的红、精神上的红。从百年党史上看湖南,这里革命先辈灿若星辰、革命大潮风起云涌、革命胜迹星罗棋布、革命意志比铁还坚……这是一片写满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这是一片饱经鲜血浸染、烈火洗礼、百炼成钢的红色热土,红色基因早已伴随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深深融入三湘儿女的精神血脉。
“半部近代史,一群湖南人。”近现代百余年间,中国内乱不绝,外患频仍,逢此多难之秋,一大批湖南人挺身而出,成就了“湘省士风,云兴雷奋”“举世无出其右”的景象。
放在百年党史上,湖南更是举足轻重、功不可没。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圣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萌发地和创建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转折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锻造地,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也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百年来,湖南以其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奠定了在百年党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湖南,都对湖南的红色资源和党史资源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2020年9月,总书记考察湖南,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生动诠释了湖南的这一历史地位。
论砥柱之坚,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湘籍革命家、军事家群体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可谓灿若群星、辉映神州。出席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湘籍占4名,党的七大选举产生的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湖南独占三元,“延安五老”有三位来自湖南,共和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湘籍有202人,其中湘籍元帅3名、大将6名、上将19名,抗美援朝五任司令员全部为湘籍将帅。这一组组数字标注的是一个个璀璨夺目的星阵星群,他们是革命的中坚、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砥柱,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建党、建军、建政史上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们是湖南人的骄傲,也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论开创之功,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湖南人发先声、开先路、当先驱、做先锋,在党史中写下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创之功。这里发出“建党先声”,蔡和森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组建了最早的中共省级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第一位工人党员李中都是湖南人,中共安源支部是全国最早的工人党支部,岳北农工会是党领导的全国最早的工农联合组织。这里成为“建军摇蓝”,秋收起义打出第一面工农革命军旗号,湘南暴动打响中国土地革命第一枪,桂东见证了我军第一条军规的诞生,水口建党是新型人民军队把支部建在连上的首次实践。这里开启“建政先河”,党的第一个县级政权就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第一个省级政权即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
论牺牲之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湖南人,舍身殉国,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民战争的坚固城墙,三湘大地这片热土上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据统计,自1927年到1949年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人。其中湖南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0多万人,其中有名可查的有15万多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牺牲197653人,其中有湖南儿女11541人。大批仁人志士舍家纾难,前赴后继,献身革命,毛泽东一家有6人为革命献出生命;何长工家族中包括妻儿在内的30多名亲属惨遭杀害;贺龙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50位。最为悲壮的是,平江一个当时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城,从1921年至1949年,全县先后有23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1000多名;炎陵县策源乡梨树洲村,当年为了保护红军标语,全村的百姓都成了烈士。2018年,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793位(组)英烈人物,湖南占八分之一。2019年,中央有关部门推出了《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其中5封是“湖南家书”。
纵览历史长河,湖湘大地遍布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热土潇湘矗立着共产党人信仰的丰碑,三湘四水浸润着革命先烈的鲜血。
最为可贵的是这里锻造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时至今日仍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之源;最为动人的是这里传颂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87年前,在被红军鲜血染红的湘江边,“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在受伤被捕后,拒不投降,躺在担架上毅然“断肠明志”,践行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同样是在87年前,在汝城沙洲村,3名借宿女红军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以“半条被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厚情怀。
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穿越时空,震撼心灵。这是理想信念的火种,也是革命精神的承载。在湖南这片热土上,党的精神得到了锤炼和锻造,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可磨灭的伟大精神。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无一不有湖南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参与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也无一不有湖南人的贡献和牺牲为之作生动诠释。毛岸英、欧阳海、罗盛教、郑培民、谭千秋、高建成、张超、张辉、黄诗燕……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湖南的伟大革命与建设实践为党的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拓展和延伸注入了重要滋养。
特别让人骄傲的是,从长沙望城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孕育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这位22岁的年轻战士虽是普通一兵却名重天下,以他质朴高尚的人格,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时至今日仍是社会道德的一块高地。
特别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中,全省党员干部舍身忘我、冲锋在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各行各业劳动者坚守岗位、向险而行,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在危急关头,再现了“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烈景象。在刚刚奏响凯歌的脱贫攻坚战中,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扎根一线、鞠躬尽瘁,前赴后继、无怨无悔,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但有牺牲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共同书写了精准扶贫的伟大传奇,谱写了震撼人心的大地颂歌。
湖南为什么这样红?因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支撑着她。“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湖南人从来不缺乏理想信念,在革命战争时期更是如此。无论前路如何凶险,环境如何惨烈,他们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坚信自己的奋斗有价值,甚至坚信自己的死亡将成为走向胜利的铺路石。“革命理想高于天”,对于他们来说理想信仰一旦选择了,就比天高、比地厚。无论遭遇怎样的生死抉择,理想信念犹如激流中的磐石,江流石不转,至死都不渝。“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夏明翰烈士的遗诗;“把骨头烧成灰,我还是共产党员!”这是邓中夏就义时说的话;“为党的事业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是罗学瓒牺牲时的心灵表白;“决不脱离党!”这是毛泽民就义时的铮铮誓言……一大批湘籍革命家、军事家正是以这样坚贞、笃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用热血和生命写就了矢志不移的精神奇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整个革命期间,湖南人以“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精神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1927年,贺龙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所率领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起义失利后,贺龙仅带了8个人回到桑植,但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这首当地民歌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桑植儿女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重负在肩何所惧,岂经事变惜头颅”……从湖南革命先烈的遗诗,我们读到一种踔厉敢死的精神,一种“尽掷头颅不足痛”的豪情。英烈们用热血写就的生命绝唱,荡气回肠、感天动地。对于他们而言,牺牲是一种无畏无悔的选择,甚至是一种生命的追求,病榻上的缪伯英就抱憾地说:“我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
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先进群体经过苦苦求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出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建党实践,为党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最早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主张,在攻打中心城市道路行不通的情况下及时转向农村,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支部建在连上”……这些开创性的探索,使中国革命在挫折和迷茫中看到了曙光和前途,走出了一条东方大国的革命之路。在之后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站在百年党史上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湘籍共产党人一直积极探索,写就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造,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髓,彰显了“开天辟地”的革命精神。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
湖南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对于红色潇湘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深情牵挂、深切关心。总书记每次考察湖南都对湖南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要求。2020年9月,总书记再次踏上湖南这片红色热土,远行5000里来到汝城县沙洲瑶族村,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14亿中国人民在一起、同9000多万党员在一起,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开心、更加幸福!”。考察期间,总书记多次表达对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并对湖南红色故事如数家珍,嘱托我们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总书记考察湖南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篇章收录在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之中。
学史明理,我们就要坚持发展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科学真理。学史明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用心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心领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为初心溯源、为思想筑基。
省委书记许达哲同志指出:对我们湖南来讲,还要用心领悟“三高四新”战略的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新征程上,虽然没有硝烟烽火相随,鲜有生与死的考验,但同样有“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攻克。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以党史洗涤心灵之尘,以党史激发奋进之力,我们必将攻克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院党委书记叶爱斌同志撰文说:系统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历史传统教育,是湖南省地质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当前和今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源泉;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时代地质事业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政治保障;是准确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理论,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和中国地质事业奋斗历程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地质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常学常新的必修课程。党史教育要聚焦党员干部党性普遍锤炼一大中心任务,注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把握历史、现实、未来三者内在关联,全面加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苦历程。要从党发展壮大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奋斗目标、曲折探索中去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准确答案,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信党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仰,最终实现学史明理、领悟中国道路选择正确的真理,学史增信、增强艰苦奋斗必然胜利的自信,学史崇德、崇尚忠诚勤政廉洁爱民的品德,学史力行,扛起地勘改革创新发展的重任四个关键目标。
现在,我仍然想用宁心的《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的一段话,来作为我今天的党课的结束语——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回首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历程,湖南人以忠诚担当的博大襟怀、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豪情壮志,在百年党史中作出了不可替代、无可撼动的历史贡献,留下了载入史册、永不磨灭的光辉印记。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让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