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探宝 | 刘坤一:让地质之光照进中国
编者按:巍巍湖湘,宝藏深藏。值此国际风云激荡、国家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之际,由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院联袂推出的新媒体栏目——《湖湘探宝》惊喜亮相!栏目以纪录片之眼、深度报道之思、打卡视频之趣,讲述承载荣光的矿山,讴歌奉献无悔的矿人,解码蕴藏工业文明的矿石,唤醒沉睡已久的矿藏记忆,激励新时代湖南地质人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续写大地深处的壮丽史诗。敬请关注!今日推出第二期《刘坤一:让地质之光照进中国》。
在湖南崀山丹霞的奇峰峻岭间,一座古朴的宗祠静立千年。这座刘氏宗祠由晚清名臣刘坤一捐资修建,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启蒙。作为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齐名的洋务重臣,刘坤一不仅是晚清政治风云中的砥柱,更是以实业兴国的远见,为中国地质科学的萌芽播下了第一粒种子。
实业报国,开近代地质科学先声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国门,刘坤一深感“器物之利”的紧迫。作为曾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并长期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的重臣,他积极推动洋务实业建设,其视野不仅限于军事与工业,还敏锐地投向了地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他力主设立矿务总局,引进西方地质勘探技术,并选派青年才俊赴欧学习矿业工程。彼时,西方地质科学已拥有了近300年的历史,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已开启了他的亚洲地理考察之旅,并于1868年一1872年间七次远征到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8个省区。而此时的中国,对地质科学这个概念还一无所知。
久处暗夜,总有人会奋力追寻破晓之光,刘坤一就是让国人接受第一缕地质科学之光的人。他推动设立的矿务铁路学堂,聘请德国地质学家授课,系统传授岩石分类、矿物辨识等知识,被誉为“中国地质教育第一校”。矿务铁路学堂仅仅招了一届学生,鲁迅成了这所学堂招收的24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作为学堂的创办人,刘坤一很关心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出路,政务之暇,时常来校巡视督导,并亲自为这批学生签署了毕业执照,鲁迅的《毕业执照》现藏北京鲁迅博物馆。
毕业典礼上,刘坤一还亲自挑选了鲁迅及其同学张邦华、顾琅、伍崇学、徐甄才、刘济舟等六人,派往日本留学。1902年3月24日下午,鲁迅等人在学堂总办俞明震带领下,踏上停泊在南京长江码头的日本客轮“大贞丸”号驶往日本。鲁迅随后也成为中国近代地质学发展史上的先行者之一。他所著的《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国人最早撰写的、系统介绍中国地质矿产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堪称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开拓性创举。正是刘坤一的这些举措,才首次将地质学从传统的“堪舆之术”中剥离,赋予其现代科学的理性内核。
文脉传承,湖湘学派的科学启蒙
刘坤一并非孤立的地质先驱,其思想深深植根于湖湘文化“格物致知”的传统。晚清时期,随着西学的引入,书院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变,湖南岳麓书院增设算学、格致等课程,将地质学与算学、物理并列为必修课程。岳麓书院倡导的“实事求是”,影响了一代代湖湘学子。青年毛泽东在借宿岳麓书院期间,对“实事求是”的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并将其融入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而“实事求是”最终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20世纪初,湖南籍地质学家田奇㻪、李毓尧等人,皆以“实证田野”为准则,开创了中国区域地质填图的先河。而今日中南大学“地球时空基准”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的成立,正是这种精神的百年延续——从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到深空探测技术,湖湘大地仍在书写地质科学的传奇。
星火燎原,近代地质体系的萌芽
刘坤一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实践,更在于构建了科学管理的雏形。他首创的“矿务执照”制度,要求勘探者提交地质报告,详细记录矿层厚度、岩性特征及开采方案。这一制度迫使从业者从经验主义转向数据化分析,客观上催生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报告体系。
站在崀山辣椒峰下,远眺如将军披甲的巍峨巨石,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刘坤一或许未曾预料,他播下的科学火种,会在百年后燎原成“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会孕育出破解月球地质演化的“嫦娥之眼”,更会支撑起湖南从“有色金属之乡”向“深地探测高地”的跨越。
当《湖湘探宝》栏目镜头飞越刘氏宗祠的青砖黛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的背影,更是一部中国地质科学从蹒跚学步到昂首世界的壮阔史诗。地火永燃,湘魂不灭——这或许是对刘坤一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