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探宝 | 711矿——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编者按:巍巍湖湘,宝藏深藏。值此国际风云激荡、国家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之际,由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院联袂推出的新媒体栏目——《湖湘探宝》惊喜亮相!栏目以纪录片之眼、深度报道之思、打卡视频之趣,讲述承载荣光的矿山,讴歌奉献无悔的矿人,解码蕴藏工业文明的矿石,以唤醒沉睡已久的矿藏记忆,激励新时代湖南地质人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续写大地深处的壮丽史诗。敬请关注!
《湖湘探宝》第一期,让我们走进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郴州711矿,触摸那段点亮共和国核工业曙光的滚烫历史。
“小皮球 架脚踢马兰开花21 256 257 28 29 31……”
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曾在无数人童年记忆里流转。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诞生藏着中国核工业最隐秘的骄傲——那群在北京参与庆功的年轻人,将“21所”总装的“小皮球”原子弹、新疆马兰试验基地的“东方巨响”,以及单位代号的秘密,都编进了这段即兴创作的顺口溜里。
在湘南深山的711矿,我们有幸遇到了这首童谣的创作者之一、一位见证了这段历史的老人——王瑶心。作为711矿原机电总工程师,当年的她以核工业劳模和技术员的身份,站在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这些国家领导人身后,接受接见。
“1963年12月31日下午三点多钟,在中南海北边的正大照相馆,我们二机部的人排在中间。朱德看到我穿得厚实,拍着我肩膀说‘小不点,中国的科技事业靠你们喽’。”老人的回忆里,还留存着北京冬天的冷意,更留存着那代人被托付的热望。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东方巨响”震惊世界。当蘑菇云升起时,远在数千里外湘南深山的王瑶心和同事们热泪盈眶——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开采的铀矿,此刻正化作打破“核恐吓”阴影的力量之源。这座沉睡深山亿万年的铀矿,从此有了新的名字:中国第一功勋铀矿——711矿。
命运的偶然叩响必然之门
铀,自然界最重的元素,核裂变的核心材料。二战时美国原子弹的威力,让世界见识了这种元素的力量;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多次“核威胁”的阴影,更让中国明白:要造自己的原子弹,必须拥有自主的铀矿。
1955年9月,一架从广西探寻铀矿未果的勘探飞机,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雾偏航。当飞机掠过湖南郴县许家洞上空时,机上的伽马仪突然发出刺耳警报——这场“偶然”的航测故障,意外叩开了新中国核工业的“必然”之门。1956年2月,309大队10分队进驻金银寨,中国自主铀矿开采的大幕就此拉开。
深山里的热血与担当
1957年10月,第一份铀工业储量报告送达北京;
10月30日,周恩来总理将其列为国家“二五计划”重点工程;
1958年5月,邓小平亲自批准建设湖南郴县铀矿。5月31日,矿山建设正式启动——只是绝大多数建设者并不知道,他们开采的是“铀”。
矿井下的环境远比想象中艰苦。温泉水脉让坑道内酷热难当,原地质工程师姚文斌回忆:“越往深处温度越高,最高时能达到五十四度,工作面常年三十七八度。工人们得不断往身上浇凉水,不然根本没法干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人们用钢钎、撬杠这些原始工具,创造了月掘进1000米的纪录。
1960年4月,第一批铀矿石试采成功;
1963年8月,中国第一座矿石预选厂建成;
1964年1月1日,湖南郴县铀矿正式更名为国营711矿——这个神秘代号,伴随中国第一座铀矿走过了40年。
隐姓埋名人的惊天事业
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铀矿,711矿为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提供了稳定原料,累计开采铀矿石400多万吨,更培育了3200多位核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被行业誉为“铀矿山之母”。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刻在711矿历史里的誓言,被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用生命践行。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对祖国的忠诚扎根深山,将青春甚至生命融入岩层。
2004年,711矿完成历史使命,光荣关矿。但这座“功勋矿”并未沉寂,它被改造成时光小镇,每年迎接着上百万人来此进行党性教育,瞻仰核工业遗迹。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湖南矿业人正赓续着711矿的奋斗血脉: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展开,勘探开发提速增效,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着新的力量。
从深山矿洞到精神富矿,711的故事从未结束——那些隐姓埋名的身影,那些炽热赤诚的岁月,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勋章,在共和国的记忆里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