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探宝 | 黄金洞:黄色宝藏里的红色血脉
编者按:巍巍湖湘,宝藏深藏。值此国际风云激荡、国家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之际,由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院联袂推出的新媒体栏目——《湖湘探宝》惊喜亮相!栏目以纪录片之眼、深度报道之思、打卡视频之趣,讲述承载荣光的矿山,讴歌奉献无悔的矿人,解码蕴藏工业文明的矿石,唤醒沉睡已久的矿藏记忆,激励新时代湖南地质人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续写大地深处的壮丽史诗。敬请关注!今日推出第四期《黄金洞:黄色宝藏里的红色血脉》。
国际金价再创历史新高,6月黄金期货合约盘中金价一度突破3500美元/盎司整数关口。
如今,金价再次站上历史巅峰,市场的目光重新聚焦于那些孕育金矿的神秘山脉。
金腰带上的传奇矿山
在中国中南部,沿着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连云山、幕阜山、雪峰山、武陵山等山脉,延伸500公里,有一条被地质学家称为“湖南金腰带”的富集成矿带。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在这里孕育出璀璨的黄金资源,它犹如一条金色的绸带,束在湖南腰间,串联起一座座传奇金矿。在这条金腰带北端的湘赣边界,有一座流淌着红色血脉、沉淀着财富传奇的百年金矿山:平江黄金洞金矿。
沿着平江县长寿镇的黄金溪溯流而上,十多公里的蜿蜒山路可以直达风景秀美的黄金洞主矿区。
黄金洞金矿的开采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据《平江县志》记载,清末民初之际,黄金洞年产黄金曾占全国总产量的20%,纯度高达99.1%,素有“平江足赤”之美誉。民间流传:“泥山里有金瓜子,石山里有金带子”,足见其资源之丰。
红色矿山的革命记忆
而平江,不只是富矿之地,更是红色热土。这里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平江起义的爆发地,更是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摇篮。1927年12月,时任黄金洞金矿矿警队长的侯金武率30名矿警发动武装起义,控制矿区、缴获黄金,使黄金洞成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座红色金矿。从此,这里不仅出黄金,更出将军。方圆十余里的弹丸之地,涌现650多位在册烈士,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英雄。
财富与战略的象征
黄金,这一被人类追逐千年的金属,因其极高的密度、稳定性与可塑性,不仅代表财富,更广泛应用于金融储备、电子工业、医疗科技、航空航天和军工战略等领域。从宋代的零星发现到光绪年间的大规模采掘,黄金洞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矿业技术的变迁与民族工业的崛起。
1897年,湖南矿务总局收购黄金洞金矿,引入机械设备,使这里成为湖南早期大型矿山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矿业工业的一块基石。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如今的黄金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砷高硫难选冶金矿生产企业之一,年产黄金突破2.5吨,年产值超7亿元,自产黄金位居湖南省首位。
在井下,工人们乘坐“猴车”进入地下,经过通风良好、灯光明亮的巷道,来到采矿工作面。现代化掘进钻机、装载设备和运输系统协同作业,使原矿被快速、安全、高效地运至地表。
在黄金洞矿区,不同矿石的含金量差异很大。按照矿工们的介绍,有的矿石每吨可以提炼出约8克黄金,而有的矿石每吨只能产出2克左右的黄金。正是这种差异,使得选矿与冶炼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矿山的现代转型
室内智慧选矿厂区内,基本看不到工作人员,从矿石粗碎、细碎、粉碎,到浮选系统分离含金矿物,再到精矿预处理等多段工艺,全流程由中央控制室实时监控,24小时智能值守,高效环保。
如今的黄金洞,矿区内溪水清澈见底,绿树成荫。正如矿区工人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过来说,金山银山也可以是绿水青山。”
黄金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我们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要求,在生产流程和管控过程中,对环保标准的执行极为严格。
矿区的自动化系统实行24小时值守,每一个环节都配备了监测装置。一旦生产流程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在显示屏上发出红色报警,并通过声光预警提示相关人员,确保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红与金的交响
百年峥嵘倏然而过,从矿警起义点燃红色星火,到共和国黄金储备的重要支点,再到今日生态与效益并举的发展样本,这座深山里的金矿,以它内蕴的价值与外显的坚韧,书写着一段段跨越世纪、穿透时代的传奇篇章。流淌在这黄色宝藏里的,依旧是那股不灭的——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