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在荒凉的长沙市南区下黎家坡,创办了中南地质局长沙子弟学校,一栋简陋的平房,36名教职员工,126名学生,就是当年学校的全部。63年来,湖南省地质中学两迁校址,三易校名,为湖南地质系统子弟就学解决了后顾之忧,为祖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书写了一段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历史。
起步,服务行业立功勋。1956年,地质中学搬至人民路,改名为湖南省地质局子弟学校;70年代,学校先后增办初、高中;1981年7月,学校再次更名为湖南省地质中学。上世纪,学校就广纳贤才,各任领导励精图治,全体教职员工戮力同心,让学校焕发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解决了中南五省地矿系统地质工作者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为长沙市基础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因为每年的高升学率获得了“高校保送生资格学校”的殊荣,先后迎来了多位共和国部长、省长的视察,吸引了无数兄弟学校前来取经寻道,被称为“全国地矿系统基础教育的一面红旗”。
奋进,调整结构谋发展。世纪交替之际,各级政府加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度,形成了基础教育政府办学的主体格局。一大批行业子弟学校在此大背景下,或关门,或被转产、调整、合并、移交。同是行业子弟学校的地质中学站在变革的风口浪尖,迅速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校园面貌,优化办学条件。几年下来,从焕然一新的教学楼、体育馆、图书综合楼、办公楼、科学馆、学生公寓、风雨塑胶操场,到全省一流的信息教育中心、千兆校园网、多媒体电子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室,再到四化三改的家属区、规范的停车场,地质中学已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也迎来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50亩的土地上活跃着近4000名在校学生,拥有75个教学班,教职员工 372 人,离退休职工 166 人。教职员工中专任教师329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中高级教师256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36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教师77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含省、市学科专业学会常务理事、省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成员)18人,获得省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数十人。
提质,突出特色誉满园。2006 年起,学校的办学思路由原来的规模扩展型逐渐转化为质量提升型,秉承“关爱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的办学理念,以管理严、师资优、质量高的良好社会形象先后被评为省重点中学、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省文明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多年积淀,学校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以李四光精神为支柱的校园文化特色,以服务地勘事业为基础的行业办学特色,以“普进高出,高进优出”为特点的教育质量特色,以篮球、武术为龙头的传统体育特色。这四大特色获得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近年来,地质中学的高考、中考一次又一次刷新记录,创造了神奇的“低进高出,宽进优出”的地中现象,有数百名学子相继考入复旦、上海交大、人大、浙大等著名学府;有30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所举办的数、理、化、生奥赛以及音体美、作文、科技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学校成为国家CUBA篮球训练基地,各训练队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殊荣;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一直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