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原湖南地质勘查局网站信息 > 专题专栏

六、推进改革,勇闯市场(1986—1999年)

1986年,湖南省地矿局正式确立为全国地矿改革试点局,以“地质找矿中心、探索地质延伸产业、发展多种经营”为核心的“湖南地矿模式”引领中国特色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潮流。试点改革分地矿行政和地勘事业两大板块全面铺开。地矿行政方面,成立省地质矿产厅,履行政府职能;地勘事业方面,成立地矿部直属的正厅级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地矿厅暨省地勘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进入“厅局并存”时代。

一、地矿行政,加强政府四项职能

依法治矿,监管资源。1986年国家《矿产资源法》颁布后,省地矿厅履行管矿治矿职能,制定了湖南省首批《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督管理办法》《乡镇集体企业采矿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全省建立各市(州)、县(区)矿管局或矿管办,矿产资源管理步入法治轨道。

地勘行业,加强管理。负责全省地质工作战略部署、地勘单位资质审核颁发、地质资料审核汇交、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地勘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等工作。

地灾防治,体系初建。负责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首次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综防体系,编制并颁发了湖南省首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资源战略,科学决策。主导全省矿产资源大开发战略部署,有效地把矿产大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质技术优势,助推全省一大批现代化矿山、冶炼企业逐步建立,矿业年产值达千亿元以上规模,高峰时占全省国民经济总值近三分之一,掀起矿产大开发的热潮。

二、地勘改革,开启计划市场过渡

这一阶段,地勘事业进入了一个特殊而艰难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地勘经费“断崖式”下降、地质主业不断萎缩、从业人员不断减少。面对严峻的形势,省地勘局逆势而为,进一步简政放权,压缩队伍,迈向市场。

——地质找矿经费一压再压,在有限经费条件下,湖南地勘人扎根深山、无怨无悔,地质找矿工作成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地质,重点部署。编制了150万湖南省地质矿产组图,开展了全省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等一系列成果。首次实施了“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填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首次开展了湖南地层多重划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地层格架;首次开始全省地质数据库建设,为地质找矿、工农业规划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找矿,再填新色。截至1999年,世界已知道150多个矿种中,省地勘局找到142种,提交重要矿产地千余处,探明(特)大—中型矿产地200余处。新增储量的煤、铀、铅、钒、锌、钨、锡、锑、汞、金、银、稀土、硼、锰、高岭土、海泡石、石膏、盐、芒硝、水泥灰岩等数十种优势矿种在全国影响深远。其中钨、锑、铋、钼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海泡石、独居石、萤石、隐晶质石墨、石榴石、陶粒岩、玻璃白云岩储量全国第一,重晶石、金刚石等14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位,潜在经济价值达12 000余亿元(当时货币计算)。世界级花垣铅锌矿、郴州红旗岭锡多金属矿、锡矿山锑矿等被列为全国突破性成果。首次发现了“卡林型”金矿,助推湖南进入黄金大省序列;完成了全省稀土等战略矿产远景调查,证实铋、铷、钽、铌等成矿潜力巨大;证实了湘西南地区为我省又一锰矿富集区,新增一批锰矿基地。此外,衡阳盐矿、澧县芒硝—岩盐—石膏矿、永顺特铸砂矿、城步白云母矿、常宁汉白玉矿、湘东金刚墨玉矿、安仁铋多金属及红柱石矿、湘南钪铕紧缺战略稀土矿、衡山稀散锗矿、武冈龙江煤矿、湘东湘南高岭土矿、龙山紫陶矿等(超)大型矿床在国内深有影响。

——与此同时,广义地质工作开始逐步兴起,地质服务多元化,“大地质、大服务”初现端倪。

环境地质,方兴未艾。生态环境地质与经济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开始全省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相继完成了湖南省工程地质调查、地质环境调查等专题项目,为全省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地灾防治等提供了基础支撑。实施了全省地下水调查评价及自动监测动态预测系统建设,我省水资源勘查、科学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相继完成了湖南省碳酸盐岩岩溶水、红层水、松散岩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优质矿泉水、地热水、长株潭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专题调查,在全省探明大泉193处,暗河14条,地热水165处,在重要干旱区、黄花机场、重要城市找到大批大型优质水源基地。

农业地质,开始起步。地球化学调查摸清全省农业地质背景,对农业布局、测土施肥、污染治理意义重大;在洞庭湖开展了地球化学勘查、水工环调查、堤垸隐患勘察等,建立了遥感监测系统,“尊重科学规律,科学治理洞庭湖、科学退田还湖”可持续发展地质方案引起中央高层重视;科学利用我省丰富廉价的膨润土、海泡石、沸石、富钾岩石等对土壤进行改良。

城市地质,国内领先。完成了湖南省第一代21个城市地质系列编图,成为全国首个完成省份,为全省城市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重点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在成矿预测,隐伏矿产预测、矿产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地质科技,日新月异。《湖南省区域矿产总结》《湖南省矿产发现史》《湖南省地质矿产志》《湖南农业地质概论》《湖南重点成矿区(带)大中比例尺成矿预测方法研究》《湖南省金银铜铅锌钨锡钼铋锑汞矿床主金属矿物研究》《南岭国家重点有色金属成矿带钨锡铅锌金银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湘中锑矿找矿方向研究》《湖南省主要岩金类型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雪峰山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预测研究》《郴州地区钨锡铅锌金银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湖南郴州—临武断裂带成矿预测》《湘东北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等科技专著相继问世,部分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遥感新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完成了全省国土遥感调查,为经济规划、地质找矿、抗洪抢险等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产品研发,多元探索。地质钻探、勘探设备研发极具特色,多分支受控定向钻进、盐井采卤、发射光谱译谱、痕金测试、野外快速测金仪、金刚石钻头、基桩扩底钻头、大口径反循环钻机、抗干扰源电测仪等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海泡石、高岭土、金矿、硼矿、膨润土、煤矸石、类石墨炼钢增炭剂等综合选矿工艺、选矿设备的技术突破。精密铸造型壳硬化、非金属印花糊料、重金属废水净化、废气治理、化学试剂、工业催化剂、饲料添加剂、环保新材料、节能锅炉除垢防垢、泥浆处理剂、微机排版系统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取得理想效果,展现广阔应用前景。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闯出一条工程勘察施工、商业地质勘查、多种经营、矿业开发等多产业并存的发展路子。

勘察施工,初立潮头。工程勘察施工业在市场风雨中不断壮大,形成了23家工程勘察施工企业(一级施工和甲级勘察企业4家),工程勘察、基础施工、路桥隧道、灾害治理等领域业务市场不断拓展,在复杂地质区施工优势能力引起建筑界高度关注。1993年,组建省地质建设工程集团,集团化、规模化优势得到发挥。该时期,先后参加了省内湘江南大桥、袁家河大桥、岳荣公路、株洲快速环道、常德石龟山大桥,上海华东医院、海洋大厦、内环线、江苏路立交桥以及三峡工程、江西永丰隧道、引青济秦调水工程、四川青衣江水电工程等著名工程的基建施工或总承包施工,创造过我国桥梁桩基、超长隧道、深大基坑施工领域的多项国家纪录。

商业地质,开始起步。地质勘查开始有偿服务,与各大矿业公司深度合作开展商业地质勘查。商业勘查市场不仅立足省内,也走出了湖南,迈向了世界,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西班牙、西德、日本、比利时等13个国家20多家公司进行商业勘查合作,特别是斯里兰卡供水援助勘查寻得了优质水源基地,赢得了国际赞誉。

兴店办厂,解决就业。多种经营的触角延伸至宝玉石开发交易、印刷业、贸易市场、酒店、机械加工、汽车运输、汽车维修、矿产选冶业、食品及轻工作加工、精细化工等20多个领域,兴办了130多家多种经营企业。金刚石制品、地质装备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产品畅销全国,出口海外,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地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湖南宝玉石市场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权威的宝玉石鉴定、咨询、展销中心。印刷产业由最初的地质报告和图件印刷“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颇具地勘特色的印刷厂延续至今。先后建有铅锌选矿厂、电解锰厂、大理石厂等10余家厂矿企业,打开了一条矿业开发通道,探采一体化初见成效。

——虽然面临发展困境,局属医疗教育事业却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在地质特色扶贫上也担当起“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

省地质中学、长沙工程学校、湖南工程技工学校、职工大学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地矿医院向社区健康服务不断推进。同时,省地勘局把特色地质帮扶脱贫致富作为重要任务,重点援建了湘西南贫困地区,在城步、花垣等地通过地质特色援助、无偿转让找矿成果、援建希望学校等,助其“脱贫致富”,连续多年获全省扶贫先进单位。

六、推进改革,勇闯市场(1986—1999年)

12097171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