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原湖南地质勘查局网站信息 > 专题专栏

八、科学发展,再创辉煌(2010—2018年)

进入新阶段,湖南省地勘局党组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当好湖南地质工作主力军”为工作定位,以“地质工作立局、产业发展强局、和谐建设兴局”为工作思路,以“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为工作理念,以“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惠民生”为工作主线,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上下同心、奋力拼搏,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开创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局”的新局面,谱写了湖南地勘事业的新篇章。

这一阶段,高举地质找矿突破和地质工作产业化两面旗帜,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承担中大型国家—省级财政项目等数千余项,规模居中南之首。地质勘查业、地质环境业和勘测施工业“三驾马车”齐发奋进,推动地勘经济上规模、上台阶。全局总收入自2010年的16.6亿元逐年跃升至2015年巅峰时期的50.37亿元,突破五十亿元大关。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正在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一、坚守担当,地质工作立局固本

地质工作立局是基础,是根本。20117月,省地勘局党组召开“地质工作立局”会议,标志着“大地质、大服务”序幕全面拉开。

(一)数字湖南,基础当先

基础地质除服务找矿之外,更多地向城市、农业和生态方向倾斜。工作方法上采用全新的地理信息技术,“地质大数据”得到了全面应用,实现了湖南不同比例尺基础地质数据数字化全覆盖或近半覆盖,成为中国新时代“地质云”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自然资源评价、新空间规划及新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

(二)地质找矿,公商并举

2010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全国地质找矿“358”目标。湖南省地勘局探索出“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为核心内容的“锡田模式”找矿新机制,实现了找矿新突破,为维护湖南“矿产资源大省”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1. 公益勘查牵头,大放异彩

承担大中型财政地质找矿项目多达1000余项,新发现各类矿产地200余处,大型20处、中型50余处。新增探明的重要金属资源量钨105.5万吨、锡18.5万吨、钼14.7万吨、铋10万吨、锑19万吨、铅1 328万吨、锌1 265万吨、锰矿石量1.75亿吨、铁3 792万吨、铜6万吨、金186吨、铀450吨;煤资源量4.7亿吨、水泥灰岩2.6亿吨、石膏3.8亿吨、钠长石1317万吨、方解石14万吨、岩盐2 550万吨、钙芒硝3亿吨。此外还新增探明一大批磷、钒、重晶石、海泡石、新型能源矿产(锂电池材料、页岩气、煤层气、浅层地温能等)、建材矿产、宝玉石矿产、稀土战略矿产等资源储量。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近万亿元。其中,铜山岭钨多金属大型矿床被列为全国攻深找盲四大找矿成果;花垣—凤凰—龙山铅锌锰整装勘查新增铅锌储量400万吨以上,相当于8个大型矿床规模,远景可达到1 000万吨以上,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世界级铅锌矿基地;在超大型千里山—骑田岭钨锡铅锌矿田,于锡田首采区探明高级别钨锡储量8.5万吨,推动锡田进入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在零陵盆地找锰实现突破,仅水埠头矿段就探获锰资源量4 900万吨,达大型规模;黄沙坪铅锌矿、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龙山铅锌矿、渣滓溪锑矿、黄金洞金矿五个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潜在经济价值1000亿元以上的资源储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仅黄沙坪深边部新增了六个以上大型铅锌矿床,相当于再造三个新黄沙坪,延长矿山生命50年以上;在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腰带”金—锑—锰深部找矿计划,为打造湖南千吨千亿黄金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掀起找金大会战的高潮。此外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成果同样令人欣喜。开展了全省页岩气、煤层气潜力调查评价,推动湖南页岩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湘南探获多处大型硅石建材、七彩石资源地,为打造新型建材、宝玉石产业提供可靠资源。

这些振奋人心的找矿成果,或直接开发,或展现极佳找矿潜力,圆满完成了我省“358”找矿行动目标,得到了国家和省层面高度关注。虽然当前随着发展理念变化,大量探明矿产资源暂未开发,但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矿产资源自主保障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 社会投资跟进,良性循环

商业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矿业权经营、省外境外地质勘查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矿业权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成功获取和转让了数十处探矿权。不断加强与央企、湘企及海内外矿业集团合作,打开了商业勘查新局面。“找矿服务走出去”取得了长足进步,经营额从最初每年数百万元跃升至高峰时超过7亿元。局属多地勘单位在新疆、内蒙古、青海、贵州、广西、云南、海南等10余个省份承接了大批外省地质项目,开辟了广阔的省外地质市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湖南地勘走出国门的步伐更坚定,在澳大利亚、巴西、越南、柬埔寨、印尼、赞比亚、缅甸、巴基斯坦等十余国家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有的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效。

(三)生态文明,主动有为

以生态文明为新起点,地质工作在新型城市空间规划、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方面屡立新功。

1. 城市地质,服务两型建设

以长株潭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为经验基础,以常德、益阳城市地质调查为试点,组织全省第二代城市地质调查逐步实施,为我省城市新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承担完成数字衡阳、数字娄底建设,为湖南城市信息化提供了大数据平台。

2. 农业地质,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全省农业地质调查总体实施,在湘江流域、衡阳盆地、洞庭湖区域等省内农业区开展了系统的区域农业地质调查,承担实施了湖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现状详查、15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等系列项目,提交了一批区域地球化学背景资料,提交了大批特色绿色土地资源,为新型绿色农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地质找矿、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找水工程,滋润三湘大地

牵头湖南省城市群和交通沿线应急水源地勘查,有效保障长株潭城市群、岳益常城市群和重大交通沿线的供水安全。开展全省抗旱找水和矿泉水资源勘查,在湖南干旱地区建井数百口,解决了近百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地新发现了含锶、偏硅酸或复合型大型优质矿泉水产地数十处。同时,《湖南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江汉—洞庭湖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等重大专题项目为岩溶流域、洞庭湖平原的地下水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依据。此外,2013年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积极参与西南抗旱找水工作,解决了近十万人用水难题,出色完成找水任务。

4. 地热勘查,温暖潇湘民生

承担了湖南省浅层地温能、地热资源和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摸清了资源家底,为我省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旅游发展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5. 地质灾害,勇挑防治大梁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主力军作用得到彰显。主体承担全省15万地灾详查、集镇地灾勘查、地灾勘查及治理等项目,与全省9个市(州)签订了地灾防治战略合作协议,在各地逐步建立起地灾应急技术中心,基本实现综防体系全覆盖,健全了群众专家结合的监测网络,大大提高了防灾减灾治灾能力。近十年来,在全省排查隐患点数千起,调查地灾点数万个,疏散群众数十万人,完成大型特大型地灾治理数百项,有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是地灾防治成果,还是吃苦耐劳精神,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准确预测了古丈龙鼻村、桑植蔡家峪村等滑坡、泥石流灾害,村民成功转移,无一伤亡,先后被湖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报道。

6. 生态文明,服务绿水青山

通过“全省摸底、以点带面、重点示范”方式全面铺开生态地质服务,守护新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安全屏障。围绕省政府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开展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域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在重金属污染严重的长株潭融城核心区竹埠港、昭山—九华—易家湾等地开展了污染修复和治理,为流域污染防治积累了先行经验。积极参与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和“三区二线”矿山复绿行动,完成了1500多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开展了湘潭锰矿、柿竹园等矿山公园示范建设,实现了矿山复绿,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7. 资源规划,地勘支撑有力

服务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支撑有力,有力推进和构建了省地勘局与地方政府地质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新型关系。承担完成了全省80%以上矿业权核查、矿产资源规划以及大批土地调查、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确权等项目,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创新引领,科技驱动

1. 科学研究,成果捷报频传

按照“创新引领、科技驱动”的发展战略,承担的科研项目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还是科技平台建设、技术装备建设等各领域,都实现了新的跨越。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地球系统科学各重大专题项目数百项,创属地化以来新高。承担的一大批在地质科技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捷报频传,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三等奖以上的奖励百余项,各类发明专利和著作权数十项。

重要科研成果有被誉为“地质矿产百科全书”的第二代湖南省《地质志》《矿产志》,更有一大批《湖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长株潭城市群地质环境研究》《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区域性污染形成机理研究》《湖南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模综合研究》《湖南三稀资源综合研究与重点评价》《湖南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华南板溪群地层划分及沉积岩相古地理研究》《湖南安仁—常德深大隐伏断裂研究》《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研究》《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锑—锰深部找矿预测》《锡田地区钨锡成矿规律及靶区预测研究》《柿竹园多金属矿尾矿中锡的综合利用研究》《诸广山—万洋山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评价》《花垣超大型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东坡铅锌矿接替资源预测与勘查》《黄沙坪铅锌矿接替资源预测》《“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深部资源预测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突出科技成果。

2. 平台建设,阔步迈上新阶

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平台建设、学科门类建设、科技装备及软硬件建设、科技合作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以“大地质、大服务、大资源、大生态、大数据、新空间”为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了数十地球系统科学门类。科技合作日趋加深,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地球科学领军人才工作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产学研基地、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土壤与生态修复联合重点实验室、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联合实验室等。技术装备明显改善,全局投入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提升装备能力,引进各类高精度深部探测、高分辨率无人机航空测量、高灵敏地质分析仪器设备等“高、精、尖”地质仪器设备近万余台(套),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3. 学术交流,展示行业形象

承办系列大型全国性学术会议、行业赛事等活动,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如全国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地矿测绘会议、中国地质百年文化论坛、全国地质灾害行业理事会会议等等。承办的这些重要活动或赛事,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了发展成绩和业界影响。

二、探索奉献,产业发展强局富民

产业发展强局是核心,是关键。201012月,省地勘局党组召开了“产业发展强局”的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打造工勘施工六大品牌,推进十个重点建设和启动十个地块开发项目(“双十”工程),做强三个制造及印刷企业(长探厂、状元集团、湘南印刷厂),扩大三大专业市场(湖南矿物宝玉石市场、418建材市场、湘南农贸市场)经营规模和服务水平,提升“两校一院”(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省地质中学、省地矿医院)三家教育医疗机构的自身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发展新步伐。

(一)勘测施工,精耕细作

工程施工、工程勘察、测绘测量、地质钻探、工程检测(含管网探测)、隧道施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做优做强,年经营总量维持在2040亿元规模水平,全局勘测施工业六大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局属4家单位获得“全国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行业诚信先进单位”称号,数百个项目获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总局、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等行业组织评审的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测绘地理信息奖、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一、二、三等奖。

1. 地建施工,创品牌铸精品

地质基础建设施工重点主攻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房建及地灾治理施工、土石方工程等中大型项目,把“创品牌、铸精品”作为工作之重,在稳住省内市场同时,积极开拓省外、境外市场,经营总量逐步攀升。先后承接了矮寨特大悬索桥悬崖防护工程、长沙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一楼远大“天空城市”等重点工程的基坑设计和勘察施工项目,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 工程勘察,护航交通网络

以局属多家综合甲级工程勘察企业为核心,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勘察等方面,提升了湖南工勘品牌影响力。先后承接了省内外郑万、沪昆、张吉怀等高铁,长沙地铁、珠三角城市铁路、长株潭城市铁路、中绚铁路等数十条难度极大地段的工程勘察项目,有力保障了重大工程安全。被业界誉为“勘察铁军”。

3. 测绘测量,拓展新型业务

测绘测量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化测绘地理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着无人驾驶航测飞机、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全数字航测遥感系统等先进装备技术的应用,新兴测量业务不断延伸。先后承担大批全省数字城市建设、土地确权登记、不动产登记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

4. 地质钻探,超深攻坚克难

继续保持主攻“超深超难超斜”的钻探技术特色,走技术差异化发展道路,定位“高、精、尖”钻探市场,地质钻探施工进尺屡创新高,占据湖南地质钻探市场大半江山,在湖南澧县实施深孔钻探2302米,刷新湖南小口径岩芯钻探深孔记录。盐井施工无线随钻技术、锻铣开窗工艺开创了全国先例,不仅在全国深有影响,还开辟了境外钾盐勘探市场。

5. 工程检测,保障工程安全

在基桩安全检测、地基稳定性评价、地下管网探测、堤坝管涌—溃穴探测、地下工程岩溶孔洞探测等领域大展身手,为重大工程基础安全、城市三维空间交通、电力、水利工程管网安全运营及规划布局“把脉”,保驾护航,极大支撑了城市基础工程安全,为“智慧城市”管网安全提供有力的地勘解决方案。

6. 隧道施工,畅通平安通道

隧道施工方面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以复杂地质区引水工程、公路隧道、城市轻轨和地铁施工为主攻方向,积极服务于全省的隧道掘进施工建设。先后承接的岑天河水利枢纽工程隧道、长沙引水崔家冲特殊地质处理工程等项目,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基地建设,双十引领

通过“双十项目”开发,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把办公环境改善、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成为全局产业发展和就业安置的亮点。地勘基地一座座现代化办公楼、住宅楼拔地而起,有的甚至成为当地地标建筑。“十二五”期间,局属所有单位在市州级以上城市都有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和改革发展的平台。

(三)制造企业,迎难而上

全局21家制造企业,面对严峻形势,不惧挑战。以地质装备制造为特色的长探厂、以金刚石钻头钻具为特色的状元集团等龙头企业和地勘印刷业,生产总值破亿元大关。在取得一定发展成绩的同时,安置职工近千人,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教育医疗,深化内涵

教育医疗业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办学、就医条件持续改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湖南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赢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省文明高校美誉;省地质中学教学质量在全省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地矿医院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入围“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三、党建引领,和谐建设兴局铸魂

和谐建设兴局是目的,是要求。20127月,省地勘局党组召开了“和谐建设兴局”的工作会议,回答了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为了职工群众的科学问题。随着和谐建设不断深入,有力激发了团结干事的新活力,极大深化了地勘文化的新内涵,有效构造了民主安定的新秩序,有效实现了幸福生活的新愿景,有效开创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多年来,省地勘局党组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甘于奉献的地勘队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专题教育及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遵纪守规、服务大局的意识明显增强,有力保障了地勘事业健康发展。

(二)管理创新,与时俱进

全面推进“事业管理规范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基础管理精细化” 制度建设,基础管理全面细化加强,机制创新探索富有成效,有力保障了地质事业的规范化运行和高质量的成果产出。

(三)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1. 人才建设,智力储备充足

全局人才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人才结构大为优化。重点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建立起“学科带头人—首席工程师—骨干人才”的梯队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公开聘进大批高素质人才,有效缓解早些年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矛盾,推动人才年轻化、知识化,为湖南地质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储备。大批技术人员获得中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等资格,多名学科带头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土资源领军人才称号。实施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工程,一批优秀青年骨干进入湖南“青年英才”“创新人才”和国土资源杰出青年人才序列。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如余沛然、张国华、曾志方、王英、许以明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及“全国最美地质队员”获得者,涌现一大批黄建中、张国华、黄革非、杜胜东、龚述清、刘昌福等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三严三实”好干部先进典型等等。

2. 资信建设,凸显核心优势

通过整合全局资源,加强各类资质申报维护和升级,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局拥有地质勘查类甲级资质53个,勘察、施工、测绘、地灾等各类甲级资质90个,承接项目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多家地勘单位相继获得了全国先进勘察集体、先进地质找矿先进单位、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优秀省级地质调查院、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称号等等。

(四)以人为本,局兴人和

坚持以人为本,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和谐建设兴局的意见》,着力队伍稳定,着力改善民生,着力文化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形成了“安居乐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老有所养,弱有所依”的局兴人和的美好景象。多年来全局安全综治维稳形势总体平稳,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持续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职工年收入保持在10%左右的幅度稳步增长,实现了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职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全面到位,职工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较大提高。持续推进和完善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职代会制度,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严格执行落实。

(五)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按照省委“精准扶贫”工程总体部署,在怀化辰溪茶田垅村驻点帮扶,帮助当地实现了路面硬化、饮水灌溉、通讯照明、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和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实现精准脱贫。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地灾防治及环境改善样板工程得到了苗乡人民的高度赞扬。

(六)文化文明,增强自信

地勘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地质“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进一步弘扬。出台了《加强湖南地勘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拟定了《湖南地勘局文化手册》,凝练了湖南地勘“坚守、担当、探索、奉献”核心价值体系,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湖南地勘文化形成了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湖南地勘六十年》文化图书、《新起点新征程新高度》“十二五”巡礼片和《使命与荣光》六十年专题片等极大鼓舞了全体地勘人,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行业自信和发展自信。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地质人、地质成果和地质精神,“416队徐辉煌”和“407队中国英雄”等先进事迹在地勘系统中进行了巡回宣讲,得到了省委“创先争优”办、省委宣传部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曾进行了专题报道,扩大了“地质湘军”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局传播了强大正能量。

文明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局所有单位均跨入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行列,局机关及局属13家单位获得省级以上文明(标兵)单位,407队、417队还跨入了全国文明单位序列,省地质中学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此外,多家地勘单位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五一标兵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工会”等荣誉称号。

(七)群团工作,生机勃勃

省地质工会、团工委、女工委等群团组织持续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第一线”“中国梦、劳动美”、职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工人先锋号”“芙蓉杯”“巾帼建功”等活动,广大干部职工谋发展、干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掀起了创业创新的高潮。

同时,常态化举办的全局运动会、登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有效增强了全局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地球科学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世界地球日、土壤日科普知识宣传”“环保绿色徒步行”等系列公益性活动,“关爱老人”“保护湘江母亲河”“地质服务进社区、下基层”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八、科学发展,再创辉煌(2010—2018年)

12097169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