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地质工作 > 地质工作 > 地质矿产

执法创收反哺生态 夯实绿水青山根基

(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

一、案例简介

2023年,自然资源部通报耒阳市11家矿山长期越界非法开采,其中5起被列为部挂牌督办案件,6起由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挂牌督办。湖南省地质院下属的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省核地质所”)受省自然资源厅委托,承担了非法采矿价值评估工作。省核地质所通过地质调查、三维建模、无人机航拍等创新技术手段,精准查明非法开采范围、矿产品数量及价值,评估非法采矿总价值超1.5亿元,为执法部门提供关键证据支撑,有力推动案件查处及后期矿山生态修复。截至2024年初,11起矿山非法开采案件全部结案,罚没总金额达1.8亿元,成为了湖南省矿产资源执法领域的标杆案例。

二、取得的成果

(一)技术创新,实现精准勘测

省核地质所首次采用无人船搭载多波束声呐技术,对非法采矿形成的深达25米的矿坑进行勘测,完成了2.6万平方米水域的全方位、高精度测绘,测量误差小于0.1米,最终确定水下非法开采资源储量为12.3万立方米。


无人船声呐水深测量现场操作

为了解矿山开采全貌,省核地质所利用无人机航飞数据(分辨率高达0.05米)和高密度电阻率测深技术,构建了11家矿山的三维模型,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反演合法与非法开采量,测算非法开采矿石量达到了惊人的1175.7万吨。经过专业软件的处理和分析,直观展示矿山开采情况的三维模型为司法鉴定提供了可视化的有力证据,让违法开采行为无处遁形。


非法开采资源储量三维建模         矿石量、剥离量三维建模

在打击非法采矿的过程中,准确追溯矿石来源、明确非法开采矿种及流向是锁定违法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省核地质所采用溯源分析技术,通过地质剖面采样,深入地下获取矿石样本,再结合先进的物性检测技术,对矿石的“身份”进行精准识别,为执法部门准确锁定违法主体提供了关键线索。

(二)标准支撑,树立执法范本

省核地质所在执法支撑工作中,为了使非法采矿价值评估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依照《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办法(试行)》,明确了“现场勘测—数据建模—资源核算—报告编制”的四步流程,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技术要求、质量标准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一流程不仅为省核地质所自身工作提供了规范,也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执法范本,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提升湖南省矿产资源执法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成果转化,服务长效管理

省核地质所建立“非法采矿资源储量数据库”,收录11家矿山非法开采量、矿产品价值及生态破坏等详细数据,为后续的执法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快速查询相关信息,为案件的查处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产生的效益

(一)挽回损失,助力地方发展

省核地质所协助执法部门对11家非法采矿矿山企业进行查处,追缴的非法所得及罚款全部纳入地方财政,专项用于耒阳市的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工作,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治理隐患,守护绿水青山

非法采矿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林地损毁触目惊心,植被破坏严重,矿坑积水总量28万立方米,最大水深25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省核地质所在地方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受损林地进行复绿时,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并承担了多处安全隐患整改工作,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助力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当地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采石场采坑生态修复

(三)震慑一方,营造法治环境

省核地质所协助耒阳市11起矿山非法开采案件的成功查处,在耒阳市乃至整个湖南省都产生了强烈的法治震慑效应。2024年,耒阳市非法采矿举报量同比大幅下降,非法采矿行为得到了遏制,公众的矿产资源保护意识有效增强,形成了“不敢违、不能违”的社会氛围。(文图/郭 磊  省核地质所  编辑/李 想)

执法创收反哺生态 夯实绿水青山根基

33628360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