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地质工作 > 地质工作 > 地质矿产

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湖南省地质院资源所推进冷水江锑煤矿区修复工程侧记

初夏的微风轻拂过冷水江锑煤矿区,昔日的荒芜已被一片葱郁覆盖。站在修复后的“万马奔腾”景区,远眺连绵的绿意,游客们在科普平台前驻足聆听,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这座曾以“世界锑都”闻名的百年矿区,如今已蜕变为一个集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和地质科普于一体的生态游园。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生态修复治理,昔日的“世界锑都”不仅重现绿水青山,其治理模式更是成功入选了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为全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破解困局 系统治理抚平生态伤疤

锡矿山的锑矿开采,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末。这里曾贡献了全球近1/3的锑产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开采,也给这座大山留下了累累伤痕。

“那时候,空气中总飘着粉尘,水也变了颜色。矿停了,山秃了,大家心里也空落落的。”在矿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矿工肖师傅回忆道。裸露的山体像一块块巨大的伤疤,采空区的地面塌陷令人心忧。特别是历史遗留的2万多吨砷碱渣,如同悬在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要发展,更要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冷水江市开启了艰难的转型之路。2020年,面对生态危机,湖南省地质院下属的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作为地质技术支撑单位,挺膺担当,毅然肩负起修复重任,由湘中中心和原资环分院共同承担并实施了“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第四标段)”,该标段作为核心实施区域,总投资达8298.98万元。工程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全方位治理。

然而,修复的征程并非坦途。治理初期,负责植被恢复的工程队员们很快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最大的障碍是“水”,矿山地表水在长期污染下无法进行饮用和灌溉,而地下水位又比较深。栽下的树苗花草在贫瘠的土壤中蔫头耸脑,眼看着就要枯死。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工程队负责人石飞轮记忆犹新:“那真叫一个急,上周辛辛苦苦种下去的小苗,不到一星期就被晒得打卷儿,好不容易找到点水,结果水源附近的水样检测显示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根本不敢用。”为了保住这点来之不易的“绿意”,工程队不得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租用多台大型洒水车,每天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从十几公里外的安全水源地取水,争分夺秒地进行浇灌。

除了“水荒”,还有肆虐的风沙。施工区域常有大风,裹挟着地上松散的矿渣土四处飞扬。风沙不仅让人睁不开眼,还极易吹跑覆盖在斜坡上的泥土和草种,队员们常常需要顶着大风进行紧急固土补种,脸上、耳朵里全是细密沙尘,浑身灰扑扑的……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靠着队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和汗水,“抚平生态伤疤”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妙笔“生景” 石韵重生绘就生态画卷

修复区地处采矿区核心地带,面积达1441.7亩,区内地质遗迹丰富,坡体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如何让这座伤痕累累的矿山重获新生?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修复荒漠化的锡矿山,不能‘一刀切’,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中心项目负责人刘翔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道,“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这里的自然肌理和历史脉络。”面对石漠化严重、坡体脆弱、植被难以存活的问题,资源所的技术人员们没有蛮干,创新性探索出“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科普”的创新生态修复模式,优化设计理念,采用“五宜三化”策略——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确保生态化、景观化、社会化协同推进。

在寸草难生的南区,项目组利用独特的溶沟石芽地貌,化腐朽为神奇,打造出气势恢宏的“万马奔腾”岩溶奇观;在北区,则依托特殊的地质构造云斜煌斑岩脉,开辟科普平台,让“龙盘虎踞”的地质玄妙跃然眼前。仙人谷的溪流重新变得清澈,千洞崖成了探险爱好者的乐园。施工中更是匠心独运:将便道、景观道、防火带和蓄水功能“四合一”,让每一寸修复的土地都物尽其用,焕发生机。科技赋能的妙手,让“顽石”点头,让“废地”生花。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新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谛。

点绿成金 生态惠民共享转型成果

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福祉。锡矿山的蜕变,绝不仅仅是披上了绿装,更是点燃了发展的新引擎。昔日的废石区、渣土场,如今成了人气爆棚的打卡点。“万马奔腾”的壮阔、“龙盘虎踞”的神秘、“千洞崖”的探险乐趣,加上整合的红色工矿遗址,共同串联起一条沉浸式的观光体验带。

今年“五一”假期,锡矿山生态公园火爆异常,游客接待量一举突破了10万人次,人气的飙升,直接带动了周边的“烟火气”。山脚下的锡矿老街热闹起来,农家乐的老板王生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笑开了花:“以前靠挖矿,现在靠风景!来吃饭住宿的游客多了好几倍,这绿水青山真是‘金饭碗’啊!”像王生一样受益的乡亲还有很多。据统计,矿山公园及配套产业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让许多曾经的矿工和家属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矿区经济正悄然从资源依赖型,转向环境友好、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源所负责的冷水江锡矿山的治理生态修复不仅赢得了百姓口碑,更登上了国际舞台。2021年,该项目荣获“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同年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成为全球推介的“中国方案”之一。202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发起的“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中,冷水江项目从全球案例中脱颖而出,跻身20个优秀案例之列,为中国入选的5个案例之一,并在联合国官方平台展示。这一殊荣,不仅是对资源所专业技术实力的权威认证,更是对其科学管理体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度肯定,也有力印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锡矿山的蝶变,是资源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动缩影。从“世界锑都”到“生态绿都”,百年锡矿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这座重获新生的矿山,将继续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乐章。(文/文 琴  李婷玉  龚慧云  编辑/麻 婧)

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湖南省地质院资源所推进冷水江锑煤矿区修复工程侧记

33732395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