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十二)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全力服务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将院属单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陆续予以刊发,供社会各界学习参考。
花开耒阳缀屏障 果结疮山振乡村
(湖南省地质地理信息所)
一、案例简介
2023年5月,省地质院历时2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湖南南方丘陵山地带南岭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项目,项目涵盖衡阳、郴州两个地市的6个县(市),共包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876个、面积1700公顷,项目总投资5.09亿元,成功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省级财政资金6000万元。
省地质院下属的省地质地理信息所(以下简称“地信所”)长期扎根衡阳、深耕衡阳、建功衡阳,积极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等提供公益地质技术服务,承担了该示范工程项目中衡阳市域部分申报方案的编制工作,以及子项目——《耒水中下游煤锰矿山(耒阳市)生态修复项目》的勘查和设计工作。其中,耒阳市是项目区6个县(市)的重中之重,它位于南岭北麓、全国双重规划“三区四带”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带,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涉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414个、面积619公顷,投资1.92亿元,其中上级财政资金1.47亿元。项目的实施,助力耒阳市实现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的同时,带来了乡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
二、取得的成果
(一)综合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对废弃矿山开展野外勘查
地信所通过对耒阳市6600个采坑、4800个380万方废石堆、80处废弃矿山建筑、500多个高陡边坡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勘查和施工图设计,因地制宜部署“矿山地质安全隐患消除工程、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工程、土壤重构工程、植被恢复工程、附属配套工程、生态修复监测和管护工程”等六类修复工程,彻底解决了项目区内矿山生态突出问题。
(二)多措遏制重金属污染难题
项目区治理图斑主要为废弃煤矿、锰矿(占比67%),除生态环境破坏外,还存在土壤中镉、铬等重金属元素严重超标等地质环境问题。地信所强化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协作,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多部门协调”的原则,将历史遗留遗弃矿山生态修复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程有机结合,加强资金整合,推行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了重金属污染难题。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就地填埋主要废石堆污染源,进行源头管控,稳定污染源;二是深覆盖50公分土层将原废弃采场修成园地,减少重金属在地表水体中的游离量,防止修复区土体返酸和返污染;三是经过逐个图斑现场论证和149组水土取植物样检测,选种臭椿、栾树等对重金属元素有强吸收能力的本地优势林草植物进行植物稳定,减少重金属迁移;四是修建排水沟、沉淀池减少重金属直排,降低外排量;五是修建天然蓄水池进行养护灌溉,降低重金属在修复区土体中的含量,防止重复污染。
(三)多重打造示范效应成果
一是修复技术有代表性、可推广。针对我国南方矿山开采活动普遍具有的“小、散、乱”的特点,合理确定修复方向,科学选择技术手段组合,因地制宜部署的六类修复工程为南方地区类似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技术。二是修复模式有探索、可示范。科学选择油茶种植修复方向,建成油茶园地441公顷,打造“生态修复+油茶产业”模式,做强衡阳“中国油茶第一强市”、耒阳“中国油茶第一强县”双强格局,增强湘中南地区生态农业供应能力,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油瓶子”基地。三是修复工程有融合,可复制。探索“生态修复+地灾隐患消除”机制,合理将废弃矿山图斑5公里范围内的土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设计成取土场,将“昂贵”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变成了“廉价”的生态修复取土场,大幅将工程成本从400多万元减少至不到100万元,实现了“工程效益+”模式,实现了“绿水青山”和“群众生命安全工程”有机统一。四是管理机制有引领性,可总结。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组、技术单位、施工单位齐抓共管的联动工作机制,地信所全程跟进,在勘查阶段充分征求意见、在设计阶段丰富办法、在实施阶段优化设计、在管护阶段监测评估,每一步都充分体现当地群众的意愿,落实村民山主对地物产出的要求,采用油茶种植、花椒种植、柑橘种植、畜牧林草结合的生态农业手段,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此外,积极设计“生态修复+生态农业旅游”和“废弃矿山隐患消除+市场化利用”等综合修复工程手段,探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建立多元资金投入的生态修复机制,赢得了积极的市场效果。
三、产生的效益
(一)生态效益明显。该项目对被破坏严重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能够遏制重金属的淋滤水污染源头,减少对舂陵水和耒水的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确保了下游湘江的水生态安全。同时,还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改善流域水质、遏制水土流失、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使得项目区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持续提升,对助力筑牢南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耒阳仁义锰矿带修复后
(二)经济效益可观。该项目修复耕地面积约36公顷,修复成油茶园地441公顷,完成土地复垦总面积达471公顷。耕地预计年产生经济效益可达80万元,油茶按亩产45公斤计算,可每年新增油茶经济效益约6077万元,按油茶丰产10年计算,可增加油茶潜在经济效益总值约6亿元,每年可解决当地就业人数1000余人,增加当地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生态修复后30年期间生态系统固碳量可增加240万吨,预计价值约14亿元,项目30年内总体投入产出比达1:7.8,在实施修复的第7年后,可产生收益。此外,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能够带来可持续的间接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实施消除了废弃矿山造成的地质安全隐患,成功解除了8处矿山地质环境安全隐患点对160余人的严重威胁,避免损失达1000万元,提升了项目区的减灾防灾水平,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文图/戴典文 省地信所 编辑/麻 婧)